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背景 | 第9页 |
2.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3.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页 |
1.关于乡镇文化站的概念定义 | 第11页 |
2.乡镇文化站的特征 | 第11页 |
(三) 我国现今农村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 第11-15页 |
1.文化站建设的现状 | 第11-12页 |
2.历史定位的局限 | 第12页 |
3.与文明复兴的割裂 | 第12-13页 |
4.解决方向 | 第13-15页 |
二.乡镇文化站规划设计中对于“本土文化”流失的分析 | 第15-20页 |
(一) 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流失 | 第15-16页 |
1.生存选择 | 第15-16页 |
2.社会变迁 | 第16页 |
(二) 乡镇文化站文化系统流失 | 第16-17页 |
1.传统文化的流失 | 第16-17页 |
2.由传统文化衍生的本土文化流失 | 第17页 |
(三) 文化站功能特质流失 | 第17-18页 |
1.活动场所的流失 | 第17-18页 |
2.文化传播窗口流失 | 第18页 |
(四) 设计中建筑及环境特征流失 | 第18-20页 |
1.建筑方面 | 第18-19页 |
2.自然景观 | 第19-20页 |
三.回归“本土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计理念 | 第20-25页 |
(一) 乡土情感回归,人类本性发展 | 第20-21页 |
1.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情感的回归 | 第20页 |
2.人类本性发展原则 | 第20-21页 |
(二) 本土地域文化特点的回归 | 第21-22页 |
1.传统文化回归 | 第21-22页 |
2.地域性新文化的留存 | 第22页 |
(三) 地域环境特色的回归 | 第22-25页 |
1.本土自然、生态回归 | 第22-23页 |
2.建筑风格特色的回归 | 第23-25页 |
四.乡镇文化站规划设计中对于“本土文化”运用策略 | 第25-31页 |
(一) 尊重“本土文化”的适应与变迁 | 第25-26页 |
(二) 将“传统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当中 | 第26-27页 |
(三) “人与自然共生”的本土生态化理念 | 第27-28页 |
(四) 本土文化带动本土经济发展 | 第28-30页 |
1.传统的产品的保留和再造 | 第29页 |
2.保护本土地域风情的同时,加入新的旅游资源 | 第29页 |
3.营造本土景观、保护乡村传统,提供生态服务的新价值 | 第29-30页 |
(五) 文化站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正确定位 | 第30-31页 |
1.传承与发展 | 第30页 |
2.与时俱进 | 第30页 |
3.面向未来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后记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