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第18-21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8页 |
| ·成果和认识 | 第18-21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7页 |
|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 | 第21-24页 |
| ·区域地层 | 第24-25页 |
| ·志留系 | 第24页 |
| ·泥盆系 | 第24-25页 |
| ·石炭系 | 第25页 |
| ·二叠系 | 第25页 |
| ·三叠系 | 第25页 |
| ·区域岩浆作用 | 第25-27页 |
| ·印支期花岗岩(γ_5~1) | 第26页 |
| ·燕山期花岗岩(γ_5~(2-3)) | 第26-27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57页 |
| ·矿区地层与化石 | 第27-29页 |
| ·区内地层 | 第27-28页 |
| ·生物化石 | 第28-29页 |
| ·矿区构造 | 第29-30页 |
| ·矿化带和矿体地质特征 | 第30-31页 |
| ·矿石类型及特征 | 第31-32页 |
| ·矿物组成 | 第32-54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33-42页 |
| ·其他化合物特征 | 第42-46页 |
| ·多金属互化物及硫的合金矿物 | 第46-53页 |
| ·含氧矿物 | 第53-54页 |
| ·矿石结构与构造 | 第54-55页 |
| ·围岩蚀变 | 第55页 |
| ·成矿期次划分 | 第55-57页 |
| 4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8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7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3页 |
| ·基本特征分析 | 第58-63页 |
| ·元素特征值 | 第63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8页 |
| 5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87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68-69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69-74页 |
| ·寄主矿物 | 第69-71页 |
| ·包裹体物理性状 | 第71-72页 |
| ·包裹体相态分类 | 第72-74页 |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 第74-80页 |
| ·均一测温 | 第74-76页 |
| ·冰点温度 | 第76页 |
| ·流体物理化学参数与成矿过程的解释 | 第76-80页 |
| ·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 | 第80-81页 |
| ·液相色谱分析 | 第80页 |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80-81页 |
|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 第81-87页 |
| ·激光拉曼在地学中的应用 | 第81-82页 |
| ·寨上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 第82-87页 |
| 6 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 | 第87-103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87-88页 |
| ·氢氧同位素 | 第88-92页 |
| ·基本特征 | 第88-90页 |
| ·流体来源混合模拟 | 第90-92页 |
| ·碳同位素 | 第92-94页 |
| ·硫同位素 | 第94-96页 |
| ·铅同位素 | 第96-102页 |
| ·铅同位素特征与构造环境 | 第97-100页 |
| ·特征参数示踪 | 第100页 |
| ·矿石的Δα-Δβ-Δγ图解及示踪 | 第100-101页 |
| ·普通铅法年龄的讨论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7 矿床成因分析和成矿机制研究 | 第103-111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3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3-104页 |
|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 第104-107页 |
| ·成矿年龄 | 第107-108页 |
| ·成因探讨 | 第108-111页 |
| ·流体局部发生沸腾作用 | 第108-109页 |
| ·成矿流体络合物类型 | 第109页 |
| ·成矿过程分析 | 第109-110页 |
| ·成矿机制 | 第110-111页 |
| 8 结论 | 第111-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 附表 | 第122-127页 |
| 图版 | 第127-134页 |
| 附录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