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 | 第9-11页 |
| (一) 暴力及校园暴力的概念 | 第10-11页 |
| (二) 校园暴力的特点 | 第11页 |
| 1. 主体特征——具有低龄性 | 第11页 |
| 2. 危害特征——具有侵财性 | 第11页 |
| 3. 行为特征——具有随意性 | 第11页 |
| 4. 组织特征——具有团伙性 | 第11页 |
|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 第11-17页 |
| (一) 法律缺位 | 第12-14页 |
| 1. 现有法律规定不全面 | 第12-13页 |
| 2. 缺乏专门立法 | 第13-14页 |
| (二) 管理缺位 | 第14页 |
| (三) 多方因素消极作用 | 第14-17页 |
| 1. 个人因素 | 第15页 |
| 2. 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 第15-17页 |
| 三、校园暴力的法律防范 | 第17-20页 |
| (一) 立法防范 | 第17-18页 |
| 1.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 第17页 |
| 2. 加强应对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 | 第17-18页 |
| (二) 普法防范 | 第18-19页 |
| 1. 校园高度重视法制教育 | 第18-19页 |
| 2. 家庭发挥其独特作用 | 第19页 |
| 3. 未成年人积极学法 | 第19页 |
| (三) 执法防范 | 第19-20页 |
| (四) 司法防范 | 第20页 |
| 结论 | 第20-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 致谢 | 第26-27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