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包商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原则 | 第20-25页 |
·包商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20-21页 |
·包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 | 第21-25页 |
·理性、稳健和审慎相结合的总体原则 | 第21-23页 |
·第一和第二还款来源并重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25-45页 |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 第25-26页 |
·风险管理政策 | 第25页 |
·授信审批和执行 | 第25-26页 |
·包商银行授信集中度分析 | 第26-28页 |
·客户集中度 | 第26-27页 |
·行业集中度 | 第27-28页 |
·担保方式集中度 | 第28页 |
·产品结构集中度 | 第28页 |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流程管理 | 第28-30页 |
·包商银行信用评级管理 | 第30-34页 |
·评级对象 | 第31页 |
·信用等级设置 | 第31-34页 |
·包商银行信用评级的特别规定 | 第34页 |
·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 第34-36页 |
·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级别 | 第34-35页 |
·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 | 第35-36页 |
·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步骤 | 第36页 |
·包商银行风险预警机制 | 第36-38页 |
·包商银行授权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包商银行审贷队伍管理 | 第39-40页 |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 第40-45页 |
·行业、政策分析 | 第40-41页 |
·区域环境分析 | 第41页 |
·企业规模及地位分析 | 第41页 |
·环境保护分析 | 第41-42页 |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第42页 |
·“5C”法分析 | 第42-44页 |
·信贷决策及贷后管理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5-52页 |
·未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 | 第45页 |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所欠缺 | 第45-47页 |
·风险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缺乏 | 第47-48页 |
·风险管理文化有待强化和完善 | 第48页 |
·资产组合管理不足 | 第48-49页 |
·客户信用评级法不足 | 第49-50页 |
·贷款分类工作不足 | 第50-51页 |
·信息科技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完善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52-59页 |
·建立、健全客户信息数据库 | 第52页 |
·建立垂直风险管理体系 | 第52-53页 |
·加强人才培养 | 第53-54页 |
·建立先进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54页 |
·引进资产组合风险管理 | 第54-56页 |
·完善信用评级工作 | 第56-57页 |
·完善贷款分类工作 | 第57页 |
·加强信息科技系统建设力度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