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意义 | 第10-12页 |
|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 ·药物缓释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6页 |
| ·水性聚氨酯(WPU)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17页 |
| ·丙烯酸改性聚氨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7-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实验基础 | 第20-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 ·实验药品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 ·聚氨酯的反应原理 | 第22-23页 |
| ·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载药复合改性 WPU 微球 | 第23页 |
|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第23-26页 |
| ·NCO 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 ·FTIR 的测定 | 第24页 |
| ·粘度的测定 | 第24页 |
| ·力学性能的测定 | 第24页 |
| ·耐水性的测定 | 第24-25页 |
| ·稳定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扫描电镜的测定 | 第25页 |
| ·透射电镜的测定 | 第25-26页 |
| 第3章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研究 | 第26-37页 |
| ·核壳型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 第27页 |
|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反应方程式 | 第27-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 ·红外谱图的分析 | 第30页 |
| ·乳液外观及稳定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 ·乳液粘度的测试 | 第31-32页 |
| ·胶膜吸水率的测定 | 第32页 |
| ·胶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扫描电镜的测定 | 第33-34页 |
| ·透射电镜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4章 丙烯酸酯-有机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研究 | 第37-50页 |
| ·丙烯酸酯-有机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乳的合成及反应方程式 | 第37-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9-41页 |
| ·乳液外观及胶膜吸水率的研究 | 第41-42页 |
| ·乳液粘度的测试 | 第42-43页 |
| ·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测试 | 第43-44页 |
| ·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 第44-45页 |
| ·扫描电镜的测试 | 第45-46页 |
| ·透射电镜的测试 | 第46页 |
| ·水性聚氨酯改性前后的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 ·CaCl2浓度对微球制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 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药物缓释材料有机硅丙烯酸复合改性 WPU 微球 | 第50-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 ·吲哚美辛标准吸收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 ·丙烯酸-有机硅复合改性 WPU 微球的制备 | 第50-51页 |
| ·有机硅-丙烯酸复合改性 WPU 水凝胶微球载药率及包埋率的测定 | 第51-52页 |
| ·载药复合改性 WPU 微球体外释药的测定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 ·吲哚美辛标准吸收曲线 | 第52-53页 |
| ·载药复合改性 WPU 微球的制备 | 第53页 |
| ·复合改性 WPU 水凝胶微球载药率及包埋率 | 第53页 |
| ·载药复合改性 WPU 微球体外释放性能的观察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