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土台塬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路径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5页 |
| ·黄土台堀区界线的确定 | 第17-20页 |
| ·区域自然概况 | 第20-24页 |
| ·地质地貌 | 第20-22页 |
| ·气候水文 | 第22页 |
| ·植被土壤 | 第22-24页 |
| ·区域人文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5-31页 |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25-26页 |
| ·研究指标的确立 | 第26-27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7-28页 |
| ·权重计算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黄土台塬区人地关系时空分析 | 第31-47页 |
| ·分析模型 | 第31-33页 |
| ·综合指数模型 | 第31页 |
| ·生态位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 ·耦合度评价模型 | 第32-33页 |
| ·黄土台塬区发展动态分析 | 第33-38页 |
| ·系统综合指数动态变化 | 第33页 |
| ·系统生态位动态变化 | 第33-36页 |
| ·动态耦合度分析 | 第36-38页 |
| ·黄土台塬区发展现状空间差异 | 第38-47页 |
| ·人口系统空间差异 | 第39-40页 |
| ·经济系统空间差异 | 第40-42页 |
| ·资源环境系统空间差异 | 第42-44页 |
| ·图层统计分析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黄土台塬区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 第47-59页 |
| ·人口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49-52页 |
| ·土地承载评价模型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水资源承载力 | 第52-55页 |
| ·模型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地被覆盖情况 | 第55-59页 |
| ·地被指数模型 | 第55-56页 |
| ·地被覆盖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黄土台塬区协调发展途径 | 第59-67页 |
| ·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9-61页 |
| ·协调发展内容及目标 | 第61-62页 |
| ·协调发展内容 | 第61-62页 |
| ·协调发展目标 | 第62页 |
| ·协调发展途径探讨 | 第62-67页 |
| ·区域发展潜力分析 | 第62-63页 |
| ·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 | 第63-64页 |
| ·协调发展途径 | 第64-6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讨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