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问题与方法 | 第11-21页 |
一、 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1. 官场、市场和农村社区都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 第13-15页 |
2. 与学术理论对话,更要与实践对话 | 第15-16页 |
3. 重返社会学的整体主义视角 | 第16页 |
二、 方法论的考量:社会学的整体主义视角与个案研究的开放 | 第16-2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梳理 | 第21-42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30页 |
1. 国家政权建设 | 第21-24页 |
2. 农业市场化理论 | 第24-26页 |
3. 村社自主性 | 第26-30页 |
二、 文献的简单梳理 | 第30-42页 |
1. 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研究 | 第30-37页 |
2. 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小农 | 第37-38页 |
3. 部门、资本下乡与中国农民的再合作问题 | 第38-42页 |
第三章 调查地点概况与本文研究思路 | 第42-53页 |
一、 为什么选择范庄? | 第42-44页 |
二、 范庄的简单介绍 | 第44-46页 |
三、 济源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一揽子计划 | 第46-53页 |
1.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奖补力度 | 第47-48页 |
2.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 第48-49页 |
3.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49-53页 |
第四章 范庄再合作和村社自主性的争取 | 第53-72页 |
一、 范庄再合作的表现 | 第53-56页 |
1. 土地的重新集中 | 第53-54页 |
2. 村组结构再次激活 | 第54页 |
3. 村庄公共产品的提供 | 第54-56页 |
二、 村庄自主性的争取 | 第56-72页 |
1. 牢牢抓住土地这个根本资源:范庄土地流转的三部曲 | 第56-61页 |
2. 争资金,跑项目,做工程:务实与务虚并举 | 第61-66页 |
3. 经营“政缘关系网络”: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 | 第66-67页 |
4. 请资本下乡:借鸡生蛋 | 第67-70页 |
5. 调动和整合全村资源,做好项目配套和前期准备工作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村社自主性,何以可能? | 第72-80页 |
一、 村社自主性的制度空间 | 第72-74页 |
1. 非科层性集权控制体系 | 第72-73页 |
2. 项目制的治理逻辑 | 第73页 |
3. 再分配过程中的甄别系统 | 第73-74页 |
4. 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 第74页 |
二、 村社自主性的社区基础 | 第74-80页 |
1. 公社体制的遗产:集体制 | 第74-75页 |
2. 德才兼备的能人:L 书记和 Z 主任 | 第75-76页 |
3. 已有的社区经济基础 | 第76-78页 |
4. 一种村社内生且难能可贵的草根民主 | 第78-80页 |
第六章 一个意外发现 | 第80-83页 |
第七章 简单的结语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后记 | 第96-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