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Hoek-Borwn 强度准则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采场开采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白象山铁矿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白象山铁矿概况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9页 |
| ·矿区概况 | 第21-22页 |
| ·矿区地质基本概况 | 第22-24页 |
| ·矿区地层概况 | 第22页 |
| ·矿区构造概况 | 第22-24页 |
| ·矿区地下水分布及边界条件变化规律 | 第24-27页 |
| ·矿区内各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 | 第24页 |
| ·矿区内地下水水力联系 | 第24-26页 |
| ·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 ·矿床开发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白象山铁矿西部厚大矿体的岩体质量等级与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29-37页 |
|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岩体质量等级的确定 | 第29-31页 |
| ·运用 RMR 分级法确定白象山西部厚大矿岩体的质量等级 | 第29-31页 |
|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1-36页 |
| ·Hoek-Borwn 强度准则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 ·基于 Hoek-Borwn 强度准则对西部厚大矿岩体的力学参数进行确定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体开采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数值模拟分析 | 第37-69页 |
|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体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法的确定 | 第37-39页 |
|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体开采条件 | 第37页 |
| ·白象山西部厚大矿体的采矿方法确定 | 第37-39页 |
|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基本理论及计算分析特点 | 第39-41页 |
|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的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 ·FLAC3D 计算分析特点 | 第40-41页 |
| ·西部厚大矿体开采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1-47页 |
| ·数值模型基本假设 | 第41页 |
| ·地质模型的选取和建立 | 第41-43页 |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 ·力学与渗流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5-47页 |
| ·西部厚大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8页 |
|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数值模拟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 ·各实验方案数值模拟的结果 | 第48-63页 |
| ·正交数值模拟实验极差分析 | 第63-65页 |
| ·对数值模拟实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 ·采场最优开采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5章 西部厚大矿体不同因素影响条件下的采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79页 |
| ·不同开挖顺序对采场围岩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72页 |
| ·不同开采顺序方案设计 | 第69页 |
| ·不同开挖顺序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顶板厚度对采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72-75页 |
| ·不同顶板厚度方案设计 | 第72页 |
| ·不同顶板厚度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 ·不同矿体埋深对采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78页 |
| ·不同矿体埋深方案设计 | 第75-76页 |
| ·不同矿体埋深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