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关于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概述 | 第19-23页 |
·农村社区概述 | 第19-20页 |
·社区 | 第19页 |
·农村社区 | 第19-20页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概述 | 第20-23页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涵义 | 第21页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特征 | 第21-22页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 | 第22-23页 |
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 | 第23-27页 |
·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 第23-24页 |
·美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 第23页 |
·欧盟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 第23-24页 |
·日本和韩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 第24页 |
·印度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 第24页 |
·各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第24-27页 |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第24-25页 |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 | 第25页 |
·重视农村技能培训和基础教育 | 第25-26页 |
·重视供给先进的农业科技 | 第26-27页 |
4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历史变迁 | 第27-30页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强制供给阶段 | 第27-28页 |
·1982至农村社区建设时期:基层政府承办阶段 | 第28-29页 |
·农村社区建设时期:政府承办、多方参与供给阶段 | 第29-30页 |
5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L镇家园社区为例 | 第30-51页 |
·L镇社区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L镇基本情况 | 第31页 |
·L镇社区发展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H县及L镇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要措施 | 第33-34页 |
·L镇家园社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 第34-48页 |
·家园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及其投入情况 | 第35-37页 |
·家园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管理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家园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及其情况 | 第39-44页 |
·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益分析 | 第44-48页 |
·L镇家园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48页 |
·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管理体系混乱 | 第48-49页 |
·社区公共文化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 第49页 |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49-50页 |
·缺乏科学的文化需求民主表达机制 | 第50-51页 |
6 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策 | 第51-56页 |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第51-52页 |
·界定“政社边界”权力边界,完善社区供给管理体系 | 第52页 |
·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 第52-53页 |
·建立有效的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 第53-54页 |
·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公共文化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 第54页 |
·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考核体系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附录一 家园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调查问卷 | 第60-64页 |
附录二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附录三 被访者资料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