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结构与特性 | 第14-16页 |
| ·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 ·光催化剂的表面修饰作用 | 第18-25页 |
| ·贵金属沉积 | 第19-20页 |
| ·表面光敏化 | 第20-21页 |
| ·复合半导体 | 第21-23页 |
| ·掺杂改性 | 第23-25页 |
|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28页 |
| ·试验用主要药品 | 第28页 |
| ·LaCoO_3的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29-30页 |
| ·X-射线衍射 | 第29页 |
| ·BET | 第29页 |
| ·Uv-vis | 第29-30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 ·光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 第3章 催化活性评价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31-37页 |
| ·实验光源的选择 | 第31页 |
| ·实验染料的选择 | 第31页 |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2-33页 |
| ·催化剂用量的选择 | 第33-35页 |
| ·染料溶液初始浓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LaCo0_3样品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37-43页 |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XRD 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 ·SEM 结果及分析 | 第39页 |
| ·BET 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 ·光催化活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5章 Fe~(3+)的掺杂对LaCo0_3的影响 | 第43-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 ·XRD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SEM 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 ·BET 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 ·Uv-vis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6章 Cu~(2+)的掺杂对LaCo0_3的影响 | 第49-5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9页 |
|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XRD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 ·BET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 ·SEM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 ·Uv-vis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