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无线网络概述 | 第10-11页 |
·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 | 第11-12页 |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 第11-12页 |
·无线局域网攻击方式 | 第12页 |
·被动攻击 | 第12页 |
·主动攻击 | 第12页 |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密码学理论和协议验证 | 第13-17页 |
·密码学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密码体制 | 第13页 |
·数字签名 | 第13页 |
·Hash 函数 | 第13-14页 |
·伪随机数 | 第14页 |
·安全协议介绍 | 第14-15页 |
·密钥协商协议 | 第14页 |
·身份认证机制 | 第14-15页 |
·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15页 |
·协议形式化分析理论 | 第15-17页 |
·Dolev-Yao 模型 | 第15页 |
·计算模型 | 第15-17页 |
第3章 无线网络协议802.11n | 第17-22页 |
·RSN | 第17页 |
·密码体制 | 第17-18页 |
·802.1X 认证协议 | 第18-19页 |
·4-Way Handshake | 第19页 |
·密钥协商协议 | 第19-22页 |
·直连密钥协商协议 | 第19-20页 |
·组播密钥体系 | 第20-22页 |
第4章 Blanchet 演算和CryptoVerif 软件 | 第22-31页 |
·概述 | 第22页 |
·Blanchet 演算标记 | 第22-23页 |
·Blanchet 演算规则 | 第23-27页 |
·Blanchet 不变性 | 第23-25页 |
·Blanchet 演算语义 | 第25页 |
·观察等价(Observational Equivalence) | 第25页 |
·Game 转换 | 第25-27页 |
·语法型变换 | 第26-27页 |
·使用密码学原语安全性的变换 | 第27页 |
·可验证安全属性 | 第27-29页 |
·秘密性 | 第28页 |
·认证性 | 第28-29页 |
·CryptoVerif 工具 | 第29-31页 |
第5章 使用CryptoVerif 对802.11n 协议证明 | 第31-41页 |
·使用CryptoVerif 对802.1X 的证明 | 第31-34页 |
·802.1X 描述 | 第31-32页 |
·OTP 介绍 | 第31页 |
·使用OTP 的802.1X 认证协议 | 第31-32页 |
·利用CryptoVerif 对使用OTP 的802.1X 协议证明 | 第32-34页 |
·协议认证性证明过程 | 第33-34页 |
·对直连密钥生成协议的证明 | 第34-41页 |
·直连密钥生成协议描述 | 第34-36页 |
·直连密钥生成协议分析 | 第36页 |
·使用CryptoVerif 对该协议的秘密性证明 | 第36-38页 |
·使用CryptoVerif 对该协议证明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第6章 改进的802.11n 协议及验证 | 第41-49页 |
·对802.11n 协议安全性的再分析 | 第41-42页 |
·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安全性的影响 | 第41页 |
·密钥协商协议拓扑结构对安全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802.11n 协议密钥生成协议架构分析及改进 | 第42-43页 |
·使用signed DH 协议的直连密钥分发协议及验证 | 第43-47页 |
·改进的802.11n 直连密钥分发协议描述 | 第44-45页 |
·使用CryptoVerif 对改进协议的分析 | 第45-46页 |
·与802.11n 直连密钥分发协议的比较 | 第46-47页 |
·改进的组播密钥分发协议 | 第47-49页 |
·改进的组播密钥交换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A 802.1X 认证协议证明 | 第55-57页 |
附录B 802.11n 直连密钥生成协议证明 | 第57-60页 |
附录C AP 向STA 分发密钥子协议证明 | 第60-62页 |
附录D 使用signed DH 协议的改进协议证明 | 第62-65页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