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域下的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二、本课题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关于伏羲女娲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亚当夏娃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关于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的比较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概述 | 第18-23页 |
一、伏羲女娲神话 | 第18-21页 |
(一) 口头叙述 | 第18-19页 |
(二) 文献叙述 | 第19-21页 |
二、亚当夏娃神话 | 第21-23页 |
(一) 文献叙述 | 第21页 |
(二) 起源及其演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形象的比较 | 第23-31页 |
一、相同之处 | 第23-27页 |
(一) 神格相同 | 第23-24页 |
(二) 都有血缘关系 | 第24-25页 |
(三) 男权地位的推崇 | 第25-27页 |
二、不同之处 | 第27-31页 |
(一) 产生方式 | 第27页 |
(二) 亲缘关系 | 第27-29页 |
(三) 社会地位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受罚情节的比较 | 第31-38页 |
一、相同点 | 第31-33页 |
(一) 神话类型 | 第31-32页 |
(二) 性文明的觉醒 | 第32-33页 |
二、不同点 | 第33-38页 |
(一) 受罚的诱因 | 第33-34页 |
(二) 受罚的方式 | 第34-35页 |
(三) 受罚的结果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差异存在的现实表现及成因 | 第38-49页 |
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异 | 第38-40页 |
(一) 伏羲女娲神话为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遗存 | 第38-39页 |
(二) 亚当夏娃神话是古希伯来游牧文明的余音 | 第39-40页 |
二、阴阳和谐与人神对立 | 第40-43页 |
(一) 伏羲女娲神话具备阴阳和谐的哲学理念 | 第40-42页 |
(二) 亚当夏娃神话具有人神分立的哲学色彩 | 第42-43页 |
三、儒道合一与原罪救赎 | 第43-46页 |
(一) 伏羲女娲神话为天人合一 | 第44-45页 |
(二) 亚当夏娃神话探求原罪救赎 | 第45-46页 |
四、宁静致远与壮怀激烈之情 | 第46-49页 |
(一) 伏羲女娲神话强调美与善的结合 | 第46-47页 |
(二) 亚当夏娃神话强调美与真的结合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49-59页 |
一、中西方相异的婚恋观 | 第49-51页 |
(一) 华夏民族崇尚生殖崇拜 | 第49-50页 |
(二) 希伯来民族追求两性平等 | 第50-51页 |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 第51-55页 |
(一) 华夏民族重了悟而轻实证 | 第52-53页 |
(二) 希伯来民族重分析而轻整体 | 第53-55页 |
三、中西方民族精神的比较分析 | 第55-59页 |
(一) 华夏民族内敛尚和 | 第55-57页 |
(二) 希伯来民族包容开放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