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9页 |
·苹果果实发育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细胞周期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细胞分裂 | 第14页 |
·细胞周期 | 第14-15页 |
·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激酶 | 第15-19页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 第19-20页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亚单位(CDK subunit, CKS) | 第20页 |
·成视网膜瘤蛋白(Retinoblastoma, Rbs)和 E2F 转录因子 | 第20-21页 |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调控 | 第21-23页 |
·外界因素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 第23-25页 |
·周期蛋白激酶调控果实大小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苹果叶片愈伤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的研究 | 第26-27页 |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2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9页 |
·主要药品试剂、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PCR 引物合成与测序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2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抗生素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41页 |
·植物材料总 R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反转录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3页 |
·cDNA 全长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3-35页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35页 |
·DNA 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5-36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7-38页 |
·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8-39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39-40页 |
·半定量 RT-PCR | 第40页 |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 | 第40-41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41-63页 |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MdCDKB1)分离 | 第41-46页 |
·R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41页 |
·RACE 扩增 MdCDKB1 基因全长序列 | 第41页 |
·MdCDKB1 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扩增 | 第41-42页 |
·MdCDKB1 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 第42-45页 |
·富士和国光 CDKB1 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46页 |
·苹果 MdCDKB1 基因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46-49页 |
·MdCDKB1;1 和 MdCDKB1;2 在国光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46-47页 |
·MdCDKB1;1 和 MdCDKB1;2 在富士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47-48页 |
·MdCDKB1 在国光和富士果实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63页 |
·富士和国光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9-52页 |
·外植体消毒时间的筛选 | 第49-50页 |
·不同培养基对褐变的影响 | 第50页 |
·暗培养条件对苹果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叶片放置方式对苹果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51页 |
·6-BA 和 NAA 不同组合对离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1-52页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苹果细胞周期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2-55页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苹果 MdCDKB1;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3-54页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苹果 MdCDKB1;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4页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苹果 MdCKS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苹果细胞周期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5-63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苹果 MdCDKB1;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苹果 MdCDKB1;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苹果 MdCKS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8页 |
·MdCDKB1 在苹果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 | 第63-64页 |
·国光和富士果实中 CDKB1 基因表达量与果实大小 | 第64-65页 |
·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培养 | 第65-66页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 CDKB1 和 CKS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6页 |
·低温对 CDKB1 和 CKS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形成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