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婚恋节目的问题、成因及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8-12页 |
一、我国电视婚恋节目概述 | 第12-22页 |
(一) 电视婚恋节目的演变 | 第12-15页 |
1. 台湾《非常男女》的引领 | 第12-13页 |
2. 国内婚恋节目的发展 | 第13-14页 |
3. 早期婚恋节目没落的原因 | 第14-15页 |
(二) 我国电视婚恋节目的现状 | 第15-19页 |
1. 节目内容多元化 | 第15-17页 |
2. 节目形式融合化 | 第17-19页 |
3. 节目设计精良化 | 第19页 |
(三) 婚恋节目热潮表现 | 第19-22页 |
1. 收视热潮 | 第19-20页 |
2. 舆论热潮 | 第20-21页 |
3. 研讨热潮 | 第21-22页 |
二、电视婚恋节目存在的问题 | 第22-33页 |
(一) 节目理念:商业有余公益不足 | 第22-24页 |
1. 追求收视吸引眼球 | 第22-23页 |
2. 公益让位价值背离 | 第23-24页 |
3. 过度商业化的结果 | 第24页 |
(二) 节目内容:相亲有余婚恋不足 | 第24-27页 |
1. 碎片相亲跟风模仿 | 第25页 |
2. 婚恋题材挖掘不足 | 第25-26页 |
3. 过度同质化的结果 | 第26-27页 |
(三) 节目形式:奇观有余真诚不足 | 第27-30页 |
1. 绚烂夺目的场景奇观 | 第27-28页 |
2. 价值碰撞的话语奇观 | 第28-29页 |
3. 过度奇观化的结果 | 第29-30页 |
(四) 节目效果:话题有余引导不足 | 第30-33页 |
1. 选择嘉宾设置话题 | 第30-31页 |
2. 疏于引导偏离正轨 | 第31-32页 |
3. 忽视价值引导的结果 | 第32-33页 |
三、电视婚恋节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46页 |
(一) 媒介属性:电视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矛盾 | 第33-36页 |
1. 基于公共性的公众期待 | 第33-34页 |
2. 基于商业性的媒体追逐 | 第34-35页 |
3. 电视婚恋节目对商业利益的妥协 | 第35-36页 |
(二) 媒介功能:电视宣教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矛盾 | 第36-39页 |
1. 电视教化大众的责任 | 第36-37页 |
2. 娱乐是电视的主要表现 | 第37-38页 |
3. 教化和娱乐的失衡 | 第38-39页 |
(三) 媒介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与文化多元的矛盾 | 第39-42页 |
1. 传统婚恋观的固守 | 第39-40页 |
2. 现代婚恋观的新特点 | 第40-41页 |
3. 多元婚恋观与主导价值观的冲突 | 第41-42页 |
(四) 媒介表达:公共平台与私密话题的矛盾 | 第42-46页 |
1. 公共平台的表达特点 | 第42-44页 |
2. 私密性婚恋话语的公共化 | 第44页 |
3. 公共平台对私密话语的规制 | 第44-46页 |
四、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路径 | 第46-55页 |
(一) 媒体理念的强化路径 | 第46-48页 |
1. 强化公共属性 | 第46-47页 |
2. 明确媒体责任 | 第47页 |
3. 引导主流文化 | 第47-48页 |
(二) 节目制作的创新路径 | 第48-50页 |
1. 娱乐服务一体化 | 第48-49页 |
2. 创新内容与形式 | 第49-50页 |
3. 多渠道互动传播 | 第50页 |
(三) 受众导向的涵化途径 | 第50-52页 |
1. 梳理嘉宾的公共表达 | 第51页 |
2. 提升观众的辨识能力 | 第51-52页 |
3. 分众化的差异路线 | 第52页 |
(四) 行业管理的优化路径 | 第52-55页 |
1. 提高媒体自律 | 第53页 |
2. 完善行政管理 | 第53-54页 |
3. 善用舆论监督 | 第54-55页 |
五、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