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7-9页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勘探概况 | 第11-13页 |
·地理概况 | 第11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1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第四章 沉积类型及展布 | 第18-21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8页 |
·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规律 | 第18-21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1-3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1页 |
·储层物性 | 第21-25页 |
·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5-33页 |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 第25-29页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29-33页 |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划分 | 第33-35页 |
·主要成岩作用 | 第33页 |
·成岩演化阶段 | 第33-35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35-37页 |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第35页 |
·储层评价 | 第35-37页 |
第六章 油藏特征 | 第37-41页 |
·流体性质 | 第37页 |
·地面原油性质 | 第37页 |
·地下原油性质 | 第37页 |
·油田水性质 | 第37页 |
·渗滤物理特征 | 第37-39页 |
·岩石表面润湿性 | 第37-38页 |
·相对渗透率 | 第38-39页 |
·温压系统 | 第39页 |
·油藏控制因素 | 第39-40页 |
·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 | 第39页 |
·油气分布受优质储盖组合控制 | 第39页 |
·区域构造背景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有限 | 第39-40页 |
·油藏类型 | 第40-41页 |
·油藏的圈闭类型 | 第40页 |
·油藏的驱动类型 | 第40-41页 |
第七章 沙则沟区储层地质建模 | 第41-54页 |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 | 第41-42页 |
·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 | 第41页 |
·储层地质模型类型 | 第41页 |
·储层建模方法分类 | 第41-42页 |
·沙则沟区三维地质模型 | 第42-51页 |
·相控建模的实现过程 | 第42-43页 |
·构造模型 | 第43-46页 |
·沉积相三维模型 | 第46-48页 |
·属性模型 | 第48-51页 |
·地质模型精度检验 | 第51-54页 |
·单井物性参数与原始测井曲线及测井处理成果的吻合程度 | 第51-52页 |
·模型参数总体分布与原始曲线分布规律的一致性 | 第52页 |
·抽稀井建模对比 | 第52-5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