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水力过渡过程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水力过渡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 2. 调压室极限涌浪计算的数学解析法 | 第13-27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阻抗式调压室极限涌浪的计算 | 第14-22页 |
| ·阻抗式调压室甩满负荷时的水位波动计算 | 第14-18页 |
| ·阻抗式调压室在甩部分负荷时的水位计算 | 第18-19页 |
| ·阻抗式调压室增加负荷时的水位计算 | 第19-22页 |
| ·实例计算 | 第22-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水电站长有压引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联合数值仿真计算的 | 第27-37页 |
| ·水利水电工程过渡过程数值仿真重要性 | 第27-30页 |
| ·水利水电工程过渡过程与经济运行的关系 | 第27-28页 |
| ·过渡过程仿真和工程优化设计 | 第28-29页 |
| ·数字仿真学科的概况及科学技术上的意义 | 第29页 |
|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过渡过程数字仿真涉及的领域 | 第29-30页 |
|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的原理 | 第30-36页 |
| ·管道内的波速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基本边界条件 | 第37-50页 |
| ·进口节点、串联管节点和岔管节点的边界 | 第37-39页 |
| ·上游水库 | 第37页 |
| ·串联管节点的边界 | 第37-38页 |
| ·岔管节点边界 | 第38-39页 |
| ·调压室边界 | 第39-46页 |
| ·阻抗式调压室边界 | 第39-43页 |
| ·双室式调压室边界 | 第43-46页 |
| ·新型组合式调压室的边界 | 第46页 |
| ·水轮机边界条件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5. 变特性管系的当量化 | 第50-56页 |
| ·蜗壳当量管的计算 | 第50-52页 |
| ·尾水管当量管的计算 | 第52-53页 |
| ·计算时间步长和管道的分段 | 第53-54页 |
| ·变特性串联管系的近似方法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水轮机特性的获得、存储和取用 | 第56-63页 |
| ·水轮机特性数据的获得 | 第56-61页 |
| ·水轮机效率的换算 | 第56-57页 |
| ·单位参数n_(11)、Q_(11)的修正 | 第57-58页 |
| ·水轮机特性数据的获得和存储 | 第58-61页 |
| ·水轮机特性数据的取用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7. 某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分析 | 第63-110页 |
| ·实例计算 | 第63-66页 |
| ·电站概况 | 第63页 |
| ·电站基本资料 | 第63-64页 |
| ·计算依据和准则 | 第64-66页 |
| ·计算工况 | 第66-109页 |
| ·调压室为阻抗式调压室 | 第66-86页 |
| ·调压室为组合式调压室 | 第86-108页 |
| ·阻抗式调压室和新型组合式调压室的对比 | 第108-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8. 结论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 附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