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民族关系 | 第13-15页 |
一、民族关系含义 | 第13页 |
二、城市民族关系特点 | 第13-14页 |
三、城市民族关系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 第15-18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特点 | 第16页 |
三、和谐民族关系的构成条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银川市民族关系基本情况 | 第18-33页 |
第一节 银川市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一、自然地理状况 | 第18页 |
二、人口和民族状况 | 第18-19页 |
三、社会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银川市民族关系历史回顾 | 第20-22页 |
一、银川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历史变迁 | 第20-21页 |
二、银川市民族关系的历史回顾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新世纪新阶段银川市民族关系现状 | 第22-26页 |
一、银川市回汉民族混居格局与民族关系格局相互影响 | 第22-23页 |
二、银川市回汉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 第23-24页 |
三、回汉民族间增多的通婚增进了回汉民族的交往、交融 | 第24页 |
四、银川市回汉民族间频繁的交往,增进了回汉民族的关系和睦 | 第24-25页 |
五、银川市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多促进了银川市多民族的交往交流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银川市民族关系的特点 | 第26-28页 |
一、银川市民族关系上主要体现为"汉—回"二元格局 | 第26-27页 |
二、银川市民族关系保持在较为和谐的状态 | 第27页 |
三、银川市民族关系大量地反映在经济利益方面 | 第27页 |
四、银川市回族流动人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逐步增强 | 第27页 |
五、银川市民族关系的敏感加强,波及范围广 | 第27-28页 |
第五节 新世纪新阶段影响银川市民族关系的基本因素 | 第28-33页 |
一、银川市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是影响现阶段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政治因素 | 第28-29页 |
二、银川市城郊回汉民族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影响现阶段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经济因素 | 第29-30页 |
三、银川市汉族对回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正确认识程度是影响现阶段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 | 第30页 |
四、银川市民族宗教信仰中的消极功能是影响现阶段回汉民族关系的潜在因素 | 第30-31页 |
五、银川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多,是影响现阶段银川市民族关系的显性因素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世纪新阶段构建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机关自身建设,加强民族关系调控能力 | 第33-35页 |
一、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和任用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 第33页 |
二、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建立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和预警机制 | 第33-34页 |
三、做好外来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民族经济,努力改善回族生活水平 | 第35-39页 |
一、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 | 第36页 |
二、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牧业 | 第36-37页 |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 第37页 |
四、缩小区县回汉民族发展差距,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第37页 |
五、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努力提高回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加快发展回族各项文化事业,巩固和发展银川市民族关系 | 第39-41页 |
一、大力推进回族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回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第39-40页 |
二、发挥伊斯兰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 第40-41页 |
三、加大回族教育投入,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 第41页 |
第四节 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41-44页 |
一、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第42页 |
二、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 第42-43页 |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