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选题意义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现状与理论创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 海城高跷秧歌的生境 | 第13-18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自然生境 | 第13-14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社会生境 | 第14-16页 |
·海城的建置沿革 | 第14-15页 |
·古镇牛庄的历史地位 | 第15-16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人文生境 | 第16-18页 |
2 海城高跷秧歌的溯源 | 第18-27页 |
·高跷的起源 | 第18-19页 |
·秧歌的起源 | 第19-21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表演程式 | 第21-27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人物角色设置及扮相 | 第21-23页 |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表演流程 | 第23-27页 |
·过街楼 | 第23-24页 |
·大场与小场 | 第24-27页 |
3 海城高跷秧歌的流变 | 第27-42页 |
·始终与艺人生计相关联的“浪秧歌” | 第27-32页 |
·从颠覆反抗到正面教化——文本内涵变迁 | 第32-35页 |
·“舞”和“武”的凸显——表演程式的变迁 | 第35-38页 |
·江湖怕走——进行社会网络维系的海城高跷秧歌 | 第38-42页 |
4 海城高跷秧歌变迁中艺人的能动作用 | 第42-51页 |
·民间艺人面对传承危机的能动作用 | 第42-45页 |
·民间艺人应对生存压力的能动作用 | 第42-43页 |
·民间艺人抵抗大众传媒的冲击的能动作用 | 第43-45页 |
·民间艺人在国家政策变迁中的命运转变及女性角色的加入 | 第45-46页 |
·民间艺人对海城高跷秧歌的拯救与保护 | 第46-51页 |
·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受到的积极影响 | 第47-48页 |
·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受到的积极影响 | 第48-51页 |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对海城高跷秧歌的保护的反思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