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1-15页 |
(一)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法律性质 | 第11-12页 |
(二)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1. 救助对象特定 | 第12页 |
2. 救助目标较低 | 第12-13页 |
3. 功能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一致性 | 第13页 |
4. 代位追偿性 | 第13页 |
(三)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设立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1.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逐年增多 | 第13-14页 |
2. 我国在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方面存在立法漏洞 | 第14页 |
3. 设置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积极作用 | 第14-15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5-22页 |
(一) 英国的“汽车保险人赔偿局” | 第15-16页 |
(二) 日本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事业 | 第16-18页 |
(三) 台湾地区的“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 | 第18-19页 |
(四) 小结:社会化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19-22页 |
1. 融资渠道:保费收入 | 第20页 |
2. 管理机构:公法机构 | 第20页 |
3. 救助机制:保险公司 | 第20-21页 |
4. 社会权利:救助要件 | 第21-22页 |
三、现状与问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在我国的发展 | 第22-29页 |
(一)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1. 立法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 运行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二)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9页 |
1. 社会救助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 第24-26页 |
2. 未明确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 | 第26-27页 |
3. 缺少对社会救助基金责任限额的规定 | 第27页 |
4. 社会救助基金救助要件的设定未尽合理 | 第27-28页 |
5. 缺乏对社会救助基金救助方式的明确规定 | 第28页 |
6. 社会救助基金的追偿对象不完全 | 第28-29页 |
四、完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法律思考 | 第29-42页 |
(一) 扩大资金来源,尤其是明确初始资金来源 | 第29-31页 |
1. 拍卖车辆牌照,有偿自选车牌号码,所得款项纳入社会救助基金 | 第29-30页 |
2. 从交通违法罚款中提取 | 第30页 |
3. 从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所处罚款中提成 | 第30页 |
4. 保险监管机构的罚没所得 | 第30页 |
5. 从燃油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纳入社会救助基金 | 第30-31页 |
6. 明确社会救助基金的初始资金来源 | 第31页 |
(二) 明确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 | 第31-33页 |
(三) 规范社会救助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33-34页 |
(四) 规范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程序 | 第34-35页 |
(五) 厘清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要件 | 第35-38页 |
1.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成立 | 第35页 |
2. 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情形 | 第35-37页 |
3. 确立社会救助基金的补充性补偿原则 | 第37页 |
4. 受害人没有道德危险或违反公序良俗的事由 | 第37页 |
5. 举证责任问题 | 第37-38页 |
(六) 明确社会救助基金的补偿范围 | 第38-40页 |
1. 从属性原则 | 第38-39页 |
2. 责任限额 | 第39-40页 |
(七) 完善社会救助基金的代位追偿权 | 第40-42页 |
1. 追偿的对象 | 第40-41页 |
2. 追偿的范围 | 第41页 |
3. 追偿权的落实保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