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背景及地位 | 第8-11页 |
(一) 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背景 | 第8-9页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我国贿赂犯罪体系中的地位 | 第9-11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例 | 第11-14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国外立法例 | 第11-12页 |
(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 第12-13页 |
(三) 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 | 第13-14页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认定的疑难问题 | 第14-19页 |
(一) 关系密切人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利用影响力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三) 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界定 | 第17-19页 |
1、不正当利益 | 第17页 |
2、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 第17-19页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形态 | 第19-34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19-24页 |
1、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未遂 | 第19-23页 |
2、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中止 | 第23-24页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的罪数形态 | 第24-29页 |
1、关系密切人教唆犯罪的罪数形态 | 第24-28页 |
2、关系密切人帮助犯罪的罪数形态 | 第28-29页 |
(三) 特定情形下的共同犯罪形态 | 第29-34页 |
1、基于谋议可以构成受贿罪的共谋共同正犯 | 第30-31页 |
2、基于参与受贿的实行可以推定是受贿罪共犯 | 第31-34页 |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关贿赂罪的区别 | 第34-38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 | 第34-35页 |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 | 第35-36页 |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