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桐城派诗论与近代中国的转型--以“曾门文人”为中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章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文化思想及诗学概况第10-17页
   ·西学东渐第10-12页
   ·新文化运动第12-14页
   ·诗学概况第14-17页
第二章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桐城派诗论体系第17-47页
   ·中兴期的桐城派诗论第17-31页
     ·曾国藩生平第17-19页
     ·曾国藩诗论第19-30页
       ·诗贵雄奇与古雅第20-23页
       ·诗文以气盛为要第23-25页
       ·诗文以声调为本第25-27页
       ·诗文立意要高第27-29页
       ·品诗可怡情悦目第29-30页
     ·小结第30-31页
   ·复归期的桐城派诗论第31-47页
     ·张裕钊诗论第31-34页
       ·“因声求气”说第32-33页
       ·雄奇与淡远和合而作第33-34页
     ·黎庶昌诗论第34-37页
     ·薛福成诗论第37-39页
     ·吴汝纶及其弟子诗论第39-47页
       ·吴汝纶:诗以醇厚、雅洁为本第39-41页
       ·姚永概:强调语意“独创生新”第41-42页
       ·姚永朴:诗贵远、奇、简、疏第42-43页
       ·马其昶:欣赏纡徐哀婉、雅洁平淡的风格第43-44页
       ·林纾:尚意境与情真第44-45页
       ·严复:语言应醇正、古雅第45-47页
第三章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桐城派诗论评述第47-56页
   ·晚清桐城派诗论思想综述第47-48页
   ·晚清桐城派诗论与近代中国诗歌创作第48-54页
     ·晚清桐城派诗歌创作第48-51页
     ·晚清桐城派诗论对近代诗歌创作的影响第51-54页
       ·晚清桐城派诗论影响了近代诗歌的创作观念第51-53页
       ·晚清桐城派诗学思想影响了近代诗歌的语言表达第53-54页
       ·晚清桐城派诗学观影响了近代诗歌的表现内容第54页
   ·晚清桐城派诗论总体评价第54-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德熙先生古文字研究初探
下一篇:靖康之变与吕本中诗歌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