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8-13页 |
(一) 对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 对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对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转型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承续先哲之业”: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 | 第14-27页 |
一、“抽象理想之通性”:陈寅恪论传统史学精神 | 第14-20页 |
1、陈寅恪的传统史学实践与研究领域 | 第14-15页 |
2、超人事之“抽象理想”与超时空之“理性” | 第15-17页 |
3、“尊崇气节”与深信“国可亡,史不可灭” | 第17-20页 |
二、论宋代长编考异之法与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 第20-24页 |
1、陈寅恪论宋贤长编考异之法之得失 | 第20-22页 |
2 陈寅恪论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 第22-24页 |
三、“求真实,供借鉴”:传统史学之双重旨归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开拓学术之区宇”: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 | 第27-37页 |
一、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与陈寅恪的学术反思 | 第27-30页 |
1、陈寅恪与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之现状 | 第27-28页 |
2、陈寅恪对现代学术现状的认识与反思 | 第28-30页 |
二、陈寅恪留学、借鉴西方学术的新道路 | 第30-32页 |
三、“释证”、“补证”、“参证”:陈氏多样化的治史现代路径 | 第32-35页 |
四、学术之“预流”与“了解之同情”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转型 | 第37-47页 |
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统向现代转型下的陈寅恪人格精神遗产 | 第37-39页 |
二、“文化本位”与“中体西用”:“相反而相适成”史学范式的思想基础 | 第39-42页 |
三、“种族文化”史观与服务抗日爱国之学术旨归 | 第42-47页 |
1、文化与地域、家族的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2、文化重于种族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