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理论 | 第13-22页 |
(一) 涵义 | 第13-15页 |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页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13-15页 |
(二) 类型 | 第15-17页 |
1、 课程载体 | 第15页 |
2、 环境载体 | 第15-16页 |
3、 文化载体 | 第16页 |
4、 活动载体 | 第16页 |
5、 制度载体 | 第16页 |
6、 人格载体 | 第16-17页 |
7、 大众传媒载体 | 第17页 |
(三) 主要特征 | 第17-20页 |
1、 隐蔽性 | 第17-18页 |
2、 多样性 | 第18页 |
3、 渗透性 | 第18-19页 |
4、 易接受性 | 第19页 |
5、 体验性 | 第19-20页 |
(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意义 | 第20-22页 |
1、 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 第20页 |
2、 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20-21页 |
3、 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 第21-22页 |
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中运用的现状 | 第22-31页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效果 | 第22-23页 |
1、 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 第22页 |
2、 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 第22-23页 |
3、 形成了运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良好氛围 | 第23页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1、 理论研究薄弱 | 第23-24页 |
2、 现代化手段运用不足 | 第24页 |
3、 载体资源开发不足 | 第24-25页 |
4、 “重形式、轻内容”倾向 | 第25页 |
5、 针对性不强 | 第25-26页 |
6、 整体性功能分化 | 第26页 |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1、 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26-27页 |
2、 未掌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新特点 | 第27-28页 |
3、 不重视载体的运用 | 第28页 |
4、 开发利用不合理 | 第28-29页 |
5、 教育者的素养有待提高 | 第29页 |
6、 缺乏保障机制 | 第29-31页 |
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中运用的着力点和机制 | 第31-36页 |
(一) 攥住的着力点 | 第31-33页 |
1、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 | 第31页 |
2、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 第31-32页 |
3、 设计、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 | 第32-33页 |
(二) 充分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机制 | 第33-36页 |
1、 信息的有意识暗示与受者的无意识接受机制 | 第33页 |
2、 认识从无意识接受到有意识转化机制 | 第33-34页 |
3、 内隐学习理论 | 第34页 |
4、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 | 第34-36页 |
五、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途径 | 第36-47页 |
(一) 加强各类载体的开发运用 | 第36-40页 |
1、 加强课程隐性教育的渗透 | 第36页 |
2、 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 第36-37页 |
3、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4、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 第38页 |
5、 提高教育者的认识和能力 | 第38-40页 |
6、 加强办学民主管理 | 第40页 |
(二) 利用新媒体,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间的整合 | 第40-44页 |
1、 建立信息传播平台,增强管理服务辐射力 | 第41-42页 |
2、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整合校园文化资源 | 第42页 |
3、 打造师生思想交流的互动平台,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 | 第42-43页 |
4、 优化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形成媒体宣传教育合力 | 第43-44页 |
(三) 完善保障机制 | 第44-47页 |
1、 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教育工作队伍 | 第44页 |
2、 完善管理评价制度 | 第44-45页 |
3、 加大经费投入 | 第45页 |
4、 制度性时间安排 | 第45-46页 |
5、 提供技术支持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附录一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
附录二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认识及其偏好状况的调查问卷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