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2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20页
     ·国外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第15-16页
     ·国内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第16-20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6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1-25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技术路线第23-25页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6-34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支撑理论第26-30页
     ·生态承载力理论第2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6-28页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8-29页
     ·循环经济学原理第29-30页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概念与内涵第30-34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第30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内涵第30-34页
第四章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第34-52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第34-37页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7-40页
     ·县域经济体特点分析第37-38页
     ·县域土地资源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第38-40页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0-46页
     ·指标及指标体系含义第40-41页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第41-42页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特征第42页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42-46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方法第46-52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6页
     ·AHP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第46-48页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第48-49页
     ·土地环境友好型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第49-50页
     ·县级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度分级第50-52页
第五章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与设计第52-60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分区原则和依据第52-55页
     ·分区遵循的基本原则第52-53页
     ·分区遵循的基本依据第53-54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原则第54-55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的技术路线第55-56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类型设计第56-60页
     ·平原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第57页
     ·山区、丘陵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地模式第57页
     ·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57-58页
     ·城郊生态农业模式第58页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模式第58页
     ·城市建设用地“退二进三”和郊区生态工业园模式第58-59页
     ·农村建设用地“集中”整理和村内挖潜整理模式第59-60页
第六章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实例第60-112页
   ·研究区域简介第60-78页
     ·土地资源环境第60-62页
       ·地形地貌第60-61页
       ·水资源状况第61页
       ·土壤资源状况第61-62页
       ·植物资源第62页
     ·社会经济条件第62-64页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第64-78页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规模第64-70页
       ·历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第70-74页
       ·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分析第74-76页
       ·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第76-78页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第78-82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数据来源第78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78-79页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第79-82页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评价第82-96页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第83-95页
       ·生态环境友好性评价第83-88页
       ·经济可行性评价第88-91页
       ·社会可接受性评价第91-95页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结果第95页
     ·综合指数评价第95-96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分区第96-102页
     ·系统聚类分析划分评价结果第97-100页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100-102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第102-112页
     ·Ⅰ类生态协调区第102-107页
       ·优良平地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第102-104页
       ·盐化潮土生态用地模式第104-106页
       ·沙岗生态用地模式第106页
       ·农村居民点生态用地模式第106-107页
     ·Ⅱ类生态控制区第107-109页
       ·岗丘区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畜禽—沼—草—果”模式第107-108页
       ·官亭佛耳岗水库区“畜禽—沼—草—果—鱼”模式第108-109页
     ·Ⅲ类生态建设区第109-112页
       ·市区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第109-111页
       ·城乡交错带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第111-11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主要创新点第113-114页
   ·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和论文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金属元素掺杂半导体矿物制备、结构表征及光催化降解高/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下一篇:磷矿粉及其活化产物对土壤铅的钝化与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