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引言 | 第14页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4-16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6-17页 |
·小尺寸效应(Small Size Effeet) | 第16页 |
·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 | 第16-17页 |
·量子尺寸效应(Quantum Size Effeet) | 第17页 |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Macroscopic QuantumTunneling Effeet) | 第17页 |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22页 |
·球磨法制备纳米材料 | 第17-22页 |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2-25页 |
·光催化领域 | 第22-23页 |
·光学领域 | 第23-24页 |
·新能源领域 | 第24-25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表征手段 | 第27-32页 |
·实验设备及技术 | 第27-28页 |
·自制球磨设备及球磨操作 | 第27-28页 |
·热处理设备及热处理操作 | 第28页 |
·表征 | 第28-32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 第29页 |
·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页 |
·热失重(TG) | 第29页 |
·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光谱(UV) | 第29页 |
·光致发光光谱(PL)和N_2吸附脱附分析(BET) | 第29-30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30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锡的制备 | 第32-47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操作 | 第32-3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3-45页 |
·双舟方式与单舟方式 | 第33页 |
·球磨对SnO_2蒸发的影响 | 第33-36页 |
·采用双舟方式制备二氧化锡纳米线 | 第36-44页 |
·采用单舟方式制备纳米氧化锡 | 第44-45页 |
·制备纳米氧化锡产品球磨焙烧工艺的特点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三维花瓣状纳米钛酸铁的制备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8-57页 |
·三维花瓣状纳米钛酸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48-52页 |
·制备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制备钛铁矿纳米花球磨-碱浸工艺的特点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二氧化钛纳米棒的制备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9-66页 |
·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59-61页 |
·制备机理分析 | 第61-64页 |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棒产品球磨-碱浸-酸浸工艺的特点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多孔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68-81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实验部分 | 第6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9-80页 |
·多孔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 | 第69-77页 |
·TiO_2/C的复合材料 | 第77-78页 |
·制备多孔纳米二氧化钛球磨-碳热还原-盐酸浸出-煅烧工艺的特点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高性能三氧化钼和碳的复合纳米电极材料 | 第81-92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实验部分 | 第8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2-90页 |
·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82-86页 |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86-90页 |
·制备MoO_3/C复合纳米电极材料球磨工艺的特点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论文总结 | 第92-9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结果 | 第94-95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