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资源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来源和目的 | 第14-16页 |
·认知无线电技术概述 | 第16-22页 |
·认知无线电提出的背景 | 第16-19页 |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 第19-22页 |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认知无线电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24-34页 |
·频谱感知 | 第24-29页 |
·频谱共享与频谱接入技术 | 第29-33页 |
·频谱分析与决策 | 第33-34页 |
·异构无线网络环境的频谱资源分配 | 第34-36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36-39页 |
第2章 频谱资源利用模型及评价标准 | 第39-54页 |
·频谱资源的利用 | 第39-49页 |
·系统内的频谱利用 | 第40-47页 |
·系统间的频谱利用 | 第47页 |
·频谱资源空间 | 第47-49页 |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频谱资源利用 | 第49-51页 |
·非授权系统 | 第49-50页 |
·授权系统 | 第50-51页 |
·频谱资源利用的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伺机频谱接入系统的频谱感知 | 第54-87页 |
·基于单一设备的频谱检测 | 第54-64页 |
·能量检测 | 第54-60页 |
·相干检测 | 第60-62页 |
·认知无线电系统检测器设计权衡 | 第62-64页 |
·噪声不确定度下能量检测的设计准则 | 第64-70页 |
·统计量判决门限的设定 | 第64-67页 |
·噪声不确定模型 | 第67-68页 |
·数值结果及讨论 | 第68-70页 |
·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合作频谱感知 | 第70-81页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模型 | 第71-72页 |
·数据融合准则 | 第72-73页 |
·合作感知性能分析 | 第73-81页 |
·部分可靠用户参与融合的合作检测 | 第81-86页 |
·基于统计的最佳融合用户数的检测方案 | 第81-82页 |
·基于检测的最佳融合用户数的检测方案 | 第82-83页 |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终端主导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 | 第87-113页 |
·异构网络环境下的频谱资源分配 | 第87-89页 |
·基于网络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 第87页 |
·基于终端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 第87-88页 |
·两种资源分配方案的比较 | 第88-89页 |
·终端的频谱接入策略 | 第89-98页 |
·系统模型 | 第89-90页 |
·频谱接入策略的评价标准 | 第90-91页 |
·基于需求的接入策略 | 第91-94页 |
·基于需求和信道状况的接入策略 | 第94-96页 |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96-98页 |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多模终端 | 第98-111页 |
·智能终端的需求分析 | 第99-101页 |
·智能终端体系结构设计 | 第101-102页 |
·使能技术 | 第102-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认知无线电系统仿真平台 | 第113-130页 |
·认知无线电仿真器概述 | 第113-116页 |
·对象管理 | 第114页 |
·事件调度机制 | 第114-115页 |
·数据统计 | 第115页 |
·移动性支持 | 第115页 |
·脚本解释器 | 第115-116页 |
·仿真平台的设计 | 第116-123页 |
·公共基类 | 第116页 |
·信道类 | 第116-117页 |
·链路类 | 第117-118页 |
·收发信机类 | 第118-119页 |
·事件及处理器类 | 第119-121页 |
·移动节点类 | 第121页 |
·认知无线电系统设备类 | 第121-123页 |
·伺机频谱接入系统仿真 | 第123-127页 |
·系统模型 | 第123-125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125-127页 |
·认知无线电多模终端 | 第127-129页 |
·仿真系统的扩展 | 第127页 |
·仿真场景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个人简历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