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慈善救济法律制度设计刍议--以抗战时期为中心考察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慈善绪论 | 第9-11页 |
(一) 慈善概述 | 第9页 |
(二) 慈善传统的历史演变 | 第9-11页 |
二、民国抗战时期特殊背景 | 第11-13页 |
(一) 抗战时期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二) 抗战时期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三、民国抗战时期慈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的主要构成 | 第13-34页 |
(一) 对慈善捐赠的褒奖鼓励法规 | 第14-18页 |
1. 民国慈善捐赠的褒奖鼓励政策 | 第14-15页 |
2. 对捐资兴办教育、卫生事业的褒奖政策 | 第15-16页 |
3. 对捐资兴办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的褒奖政策 | 第16-18页 |
(二) 对慈善组织的税收减免激励制度 | 第18-19页 |
1. 土地税优惠政策 | 第18页 |
2. 遗产税优惠政策 | 第18-19页 |
3. 所得税优惠政策 | 第19页 |
(三) 监管慈善团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法规 | 第19-30页 |
1. 对慈善团体的监管 | 第20-27页 |
2. 对慈善团体工作人员的监管 | 第27-30页 |
(四) 慈善救济中资金的运营监管制度 | 第30-34页 |
1. 社会公募资金的管理运行 | 第30-32页 |
2. 赈灾公债的管理运行 | 第32-33页 |
3. 救灾准备金的设置和管理 | 第33-34页 |
四、民国慈善救济法律制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34-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