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为科学方式获取建筑设计依据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题目的缘起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理论分析研究 | 第16-17页 |
| ·实验分析研究 | 第17页 |
| ·实例分析研究 | 第17-18页 |
| 第2章 传统建筑设计方式所遇到的挑战 | 第18-39页 |
| ·建筑设计依据的不确定性 | 第18-24页 |
| ·未来特征不明显 | 第18-20页 |
| ·范围不明确 | 第20-21页 |
| ·所涉及的逻辑关系不完整 | 第21-22页 |
| ·功能元素之间关系缺少人的因素 | 第22-24页 |
| ·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的局限 | 第24-28页 |
| ·预期希望与现实的差距 | 第24-26页 |
| ·使用者接受标准的模糊 | 第26-27页 |
| ·建筑师评价手段的欠缺 | 第27-28页 |
| ·行为科学方式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 第28-31页 |
| ·“知识”与“信念” | 第28-29页 |
| ·建筑师素养的提高 | 第29-31页 |
| ·空间功能的具体化 | 第31页 |
| ·行为科学方式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 第31-38页 |
| ·确定建筑空间尺度 | 第32-33页 |
| ·确定建筑规模 | 第33-35页 |
| ·确定内外环境需求 | 第35-37页 |
| ·确定特殊的行为需求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行为科学方式的系统植入 | 第39-65页 |
| ·行为科学的研究范围 | 第39-44页 |
| ·行为建筑学本身 | 第39-40页 |
| ·涉及的其他学科 | 第40-44页 |
| ·行为理论 | 第44-48页 |
| ·行为的概念 | 第44-45页 |
| ·行为意识 | 第45-46页 |
| ·行为本身 | 第46-48页 |
| ·行为代偿 | 第48页 |
| ·行为与空间的量化 | 第48-64页 |
| ·人的行为与空间 | 第48-50页 |
| ·量化的初始 | 第50-54页 |
| ·量化的过程 | 第54-59页 |
| ·量化的结果 | 第59-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4章 行为科学方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第65-89页 |
| ·设计依据的又一有效途径 | 第65-66页 |
| ·“事实”与“观念” | 第65-66页 |
| ·“研究程序”与“结果” | 第66页 |
| ·应用于类型建筑分析 | 第66-85页 |
| ·应用于居住建筑 | 第67-73页 |
| ·应用于工业建筑 | 第73-80页 |
| ·应用于办公建筑 | 第80-83页 |
| ·应用于医疗建筑 | 第83-85页 |
| ·行为科学方式应用的限制条件 | 第85-88页 |
| ·研究条件的限制 | 第85-86页 |
| ·理论模式的不全面 | 第86-87页 |
| ·应用过程的不确定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图片索引 | 第94-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