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种子产业概念 | 第12-15页 |
·农作物种子的涵义 | 第12页 |
·植物学中的含义 | 第12页 |
·农业上的含义 | 第12页 |
·种子法中的含义 | 第12页 |
·种子整体产品 | 第12-14页 |
·整体产品的概念 | 第12-13页 |
·种子整体产品的概念 | 第13-14页 |
·种子产业 | 第14页 |
·种业体系 | 第14页 |
·种子产业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 第14-15页 |
·种子产业与种业体系的关系 | 第15页 |
·我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 第15-18页 |
·特殊的国情 | 第15页 |
·特殊的消费群体 | 第15-16页 |
·典型的风险回避者 | 第15-16页 |
·极其明显的从众心理 | 第16页 |
·购种行为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 第16页 |
·特殊的产品 | 第16-17页 |
·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 | 第16-17页 |
·种子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 第17页 |
·种子具有适应性 | 第17页 |
·特殊的产业 | 第17-18页 |
·品种是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17页 |
·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高的风险 | 第17页 |
·低进高出的行业壁垒 | 第17-18页 |
·国际种业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高科技在种业得到广泛应用 | 第18页 |
·种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 第18-19页 |
·种质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19页 |
·一体化成为比较普遍的取向 | 第19页 |
·种子经营集中度越来越高 | 第19-20页 |
·国际贸易空前活跃 | 第20-21页 |
·种子行业组织异常活跃 | 第21页 |
·几点启示 | 第21页 |
·我国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种业发展历史回顾 | 第21-23页 |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产业规模和价值 | 第23页 |
·产品结构和组织机构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第25-27页 |
·面临跨国种业公司本土化挑战 | 第25-26页 |
·体制改革后的国有种子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 第26页 |
·民营种子产业喜逢春天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杭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产业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产业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品种更新较快 | 第29页 |
·品种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 第29页 |
·种子企业集中度较高 | 第29-30页 |
·建成了一定的基础设施 | 第30-31页 |
·种子企业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经营主体形式 | 第31页 |
·行业人员组成 | 第31-32页 |
·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页 |
·种子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种子管理体系构成 | 第32-33页 |
·市县种子管理机构职能 | 第33页 |
·种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杭州市种子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第34-41页 |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 第34-36页 |
·自然环境概述 | 第34-35页 |
·气候要素 | 第35-36页 |
·日照 | 第35页 |
·热量资源 | 第35-36页 |
·雨水资源 | 第36页 |
·土壤资源 | 第36页 |
·产业发展有利因素 | 第36-38页 |
·地理区位 | 第36-37页 |
·人才智力资源充沛 | 第37页 |
·种质创新基础较好 | 第37页 |
·资本优势 | 第37页 |
·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种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 第37-38页 |
·种子市场环境较好 | 第38页 |
·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 第38-41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38页 |
·经营规模小,个性化程度低 | 第38页 |
·没有系统的企业文化 | 第38-39页 |
·种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39页 |
·设施、装备简陋 | 第39-40页 |
·育、繁、销脱节,相互制约 | 第40页 |
·推广的品种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 第40页 |
·保障、支持体系簿弱,不完善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杭州市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第41-57页 |
·指导思想 | 第41页 |
·发展目标 | 第41页 |
·发展方向 | 第41-42页 |
·自主知识产权种质创新 | 第41-42页 |
·种子技术创新和应用 | 第42页 |
·种业体系创新 | 第42页 |
·产业发展战略 | 第42-46页 |
·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 第42-43页 |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企业运行机制 | 第43-44页 |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第44页 |
·创新种子管理体系,拓展和谐发展空间 | 第44-46页 |
·依法行政,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 第45页 |
·创新工作思路,理顺种子监管体系 | 第45-46页 |
·产业发展基本策略 | 第46-54页 |
·科技策略 | 第46-48页 |
·加大科研投入 | 第46页 |
·发挥科技优势 | 第46-47页 |
·引导企业参与科研 | 第47页 |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 第47-48页 |
·人才策略 | 第48-50页 |
·更新人才观念,制订人才发展规划 | 第48页 |
·发现关键人才 | 第48-49页 |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素质 | 第49页 |
·完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 | 第49页 |
·留住人才 | 第49-50页 |
·CIS策略 | 第50-51页 |
·CIS策划要从质量开始 | 第50页 |
·CIS策划要从品种开始 | 第50页 |
·CIS策划要从诚信开始 | 第50页 |
·CIS策划要从包装开始 | 第50-51页 |
·CIS策划要从广告宣传开始 | 第51页 |
·文化策略 | 第51-53页 |
·领导是关键 | 第51页 |
·以人为本 | 第51-52页 |
·突出鲜明特色 | 第52页 |
·铸就企业精神 | 第52-53页 |
·服务策略 | 第53-54页 |
·种子企业要树立服务理念 | 第53页 |
·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性功能建设,加快构筑产业信息平台 | 第53-54页 |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为种业发展服务 | 第54页 |
·完善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和保障体系 | 第54-57页 |
·完善投入机制 | 第54-55页 |
·注重财政投入引导性 | 第54-55页 |
·突出政府投入的示范性 | 第55页 |
·明确行业投入的重要性 | 第55页 |
·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 第55-57页 |
·建立市县两级种子救灾基金 | 第55页 |
·建立种业风险基金 | 第55-56页 |
·合理运用WTO有关规定,保护国内种子市场 | 第56页 |
·重点保护自主产权的品种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