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组网技术及固定、移动网络融合应用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缩略语表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论文概述 | 第13-21页 |
| ·NGN 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 第13-16页 |
| ·NGN 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 ·现阶段NGN 网络架构 | 第14-15页 |
| ·NGN 提供的新业务 | 第15-16页 |
| ·NGN 网络发展的驱动力 | 第16-18页 |
| ·用户对新业务和新应用的需求 | 第16-17页 |
| ·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 第17页 |
| ·现有网络业务发展瓶颈 | 第17-18页 |
| ·NGN 的目标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2 传统电信运营商对NGN 网络的需求 | 第21-25页 |
| ·中国电信发展对NGN 的诉求 | 第21-22页 |
| ·战略转型提出的背景 | 第21页 |
| ·NGN 带给电信运营商的利益 | 第21-22页 |
| ·重庆电信NGN 发展思路建议 | 第22-24页 |
| ·核心网发展考虑 | 第22-23页 |
| ·接入层建设思路 | 第23页 |
| ·终端发展建议 | 第23页 |
| ·业务拓展模式探讨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基于软交换的NGN 关键技术 | 第25-32页 |
| ·软交换技术 | 第25-26页 |
| ·软交换是NGN 发展的必然阶段 | 第25-26页 |
| ·软交换主要功能 | 第26页 |
| ·软交换的层间参考模型 | 第26-28页 |
| ·传输平面 | 第27页 |
| ·控制平面 | 第27页 |
| ·应用平面 | 第27-28页 |
| ·管理平面 | 第28页 |
| ·软交换的协议族 | 第28-29页 |
| ·软交换是目前重庆电信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4 重庆电信NGN 承载网组网方式的研究 | 第32-51页 |
| ·IP 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 第33页 |
| ·业务的IP 化 | 第33页 |
| ·网络的IP 化 | 第33页 |
| ·QOS 技术应用分析 | 第33-37页 |
| ·IP QoS 技术的选择 | 第33-35页 |
| ·IP QoS 技术的改进 | 第35-37页 |
| ·MPLS VPN 的应用分析 | 第37-40页 |
| ·MPLS VPN 方案 | 第37-38页 |
| ·路由策略 | 第38-40页 |
| ·承载网的其他问题 | 第40-41页 |
| ·安全问题 | 第40页 |
| ·地址问题 | 第40-41页 |
| ·网络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 第41-43页 |
| ·重庆电信NGN 网络承载网建设方案研究 | 第43-50页 |
| ·重庆电信固网及小灵通网络现状 | 第43-44页 |
| ·承载网性能要求 | 第44-47页 |
| ·NGN 承载网建设方案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NGN 体系下的网络融合 | 第51-59页 |
| ·FMC 的需求及驱动力 | 第51页 |
| ·IMS 标准进展情况 | 第51-53页 |
| ·基于IMS 的FMC 原因分析 | 第53页 |
| ·技术方面 | 第53页 |
| ·业务方面 | 第53页 |
| ·基于IMS 架构的NGN | 第53-55页 |
| ·TISPAN NGN 架构 | 第54页 |
| ·业务能力 | 第54-55页 |
| ·重庆电信网络融合分析 | 第55-58页 |
| ·网络融合的特征 | 第55-56页 |
| ·重庆电信现阶段网络发展路线 | 第56-57页 |
| ·重庆电信FMC 策略建议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语 | 第59-61页 |
| ·网络融合势在必行 | 第59页 |
| ·业务驱动发展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