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估及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基金业绩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基金业绩研究状况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基金业绩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2 开放式基金概述 | 第14-25页 |
·开放式基金定义、特点及分类 | 第14-18页 |
·开放式基金定义 | 第14页 |
·开放式基金特点 | 第14-15页 |
·开放式基金分类 | 第15-18页 |
·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比较 | 第18-21页 |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区别 | 第18-19页 |
·开放式基金的优势 | 第19-21页 |
·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 | 第21-24页 |
·境外开放式基金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金业绩评估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 第25-38页 |
·未考虑风险因素的业绩评估指标 | 第25-26页 |
·Markowits 均值—方差模型 | 第26-27页 |
·基于风险调整的单因素绩效评估模型 | 第27-30页 |
·Jensen 指数评估模型 | 第27-28页 |
·Treynor 指数评估模型 | 第28-29页 |
·Sharpe 指数评估模型 | 第29-30页 |
·估价比率 | 第30页 |
·多因素绩效评估模型 | 第30-31页 |
·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评估模型 | 第31-33页 |
·T-M 模型 | 第31-32页 |
·H-M 模型 | 第32-33页 |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研究 | 第33-35页 |
·基金评估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38-54页 |
·研究样本与评价基准 | 第38-40页 |
·样本及数据的选取 | 第38页 |
·基准组合的选取 | 第38页 |
·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 | 第38-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基金收益率的计算 | 第40页 |
·风险指标的计算 | 第40-41页 |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 | 第41页 |
·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评价 | 第41-42页 |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评价 | 第42页 |
·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收益指标统计 | 第42-44页 |
·风险指标统计 | 第44-45页 |
·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评价指标统计及排名 | 第45-48页 |
·业绩评价指标排名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实证分析 | 第48-51页 |
·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分析 | 第51-52页 |
·实证结论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发展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几点建议 | 第54-58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环境 | 第54-55页 |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估体系 | 第55-56页 |
·加强证券投资基金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5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