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甲真菌中草药的筛选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页 |
·甲真菌病简介 | 第10页 |
·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 | 第10-11页 |
·甲真菌病致病菌的构成 | 第11-12页 |
·皮肤癣菌 | 第11页 |
·酵母菌 | 第11-12页 |
·霉菌 | 第12页 |
·混合感染 | 第12页 |
·甲真菌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 第12-13页 |
·甲真菌病发病机制 | 第13页 |
·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 | 第13-14页 |
·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症状 | 第13-14页 |
·甲真菌病临床类型 | 第14页 |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 第14-17页 |
·口服抗真菌药 | 第14-15页 |
·外用抗真菌药 | 第15页 |
·化学拔甲治疗甲真菌病 | 第15-16页 |
·中药治疗甲真菌病 | 第16页 |
·甲真菌病的联合治疗 | 第16-17页 |
·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治疗失败、复发与再感染 | 第17页 |
·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治疗失败 | 第17页 |
·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复发 | 第17页 |
·再感染 | 第17页 |
·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多细胞水平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 | 第18-19页 |
·单细胞水平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 | 第19-20页 |
·亚细胞水平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 | 第20-21页 |
·药敏试验结果(MIC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 第21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甲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2-29页 |
·材料 | 第22页 |
·菌种 | 第22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2页 |
·温度适应性试验 | 第22页 |
·pH的适应性试验 | 第22-23页 |
·研究结果 | 第23-28页 |
·菌落观察结果 | 第23页 |
·温度对六株甲真菌生长的影响 | 第23-25页 |
·pH对六株甲真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材料 | 第29页 |
·菌种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药品 | 第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9页 |
·药剂的稀释 | 第29页 |
·接种 | 第29-30页 |
·抑菌实验 | 第30页 |
·记录结果 | 第30页 |
·菌落缺刻面积计算公式 | 第30页 |
·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抗甲真菌中草药初步筛选 | 第33-52页 |
·材料 | 第33页 |
·菌种 | 第33页 |
·药物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生药水粗提物的制备 | 第33页 |
·生药75%乙醇粗提物的制备 | 第33-34页 |
·酵母样甲真菌实验方法 | 第34页 |
·丝状甲真菌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50页 |
·酵母样甲真菌实验结果 | 第35-42页 |
·中药提取物对酵母样甲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 第42-44页 |
·丝状甲真菌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抗甲真菌中草药合剂的研究 | 第52-59页 |
·材料 | 第52页 |
·菌种 | 第52页 |
·药物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生药水粗提物的制备 | 第52-53页 |
·生药75%乙醇粗提物的制备 | 第53页 |
·酵母样甲真菌实验方法 | 第53页 |
·丝状甲真菌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酵母样甲真菌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 第55-56页 |
·丝状甲真菌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