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电子送达疑难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S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电子送达制度的理论价值 | 第12-15页 |
一、民事电子送达制度化历程 | 第15-19页 |
二、民事电子送达疑难问题 | 第19-27页 |
(一) 适用率整体偏低 | 第19-21页 |
1. 普及程度较低 | 第19-20页 |
2. 适用范围单一 | 第20-21页 |
(二) 送达成功率较低 | 第21-24页 |
1. 受送达人不认可 | 第22页 |
2. 受送达人“确认收悉”标准不明确 | 第22-24页 |
(三) 救济措施尚不完善 | 第24-25页 |
(四) 电子送达未经当事人同意 | 第25-27页 |
三、民事电子送达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35页 |
(一) 送达模式影响适用率 | 第27-30页 |
1. 电子送达系统难掌握 | 第27-28页 |
2. 案件类型差异化 | 第28-29页 |
3. 诉讼文书种类受限 | 第29-30页 |
(二) 有效送达难以确认 | 第30-32页 |
1. 电子送达安全性难以保障 | 第30-31页 |
2. 电子送达时间难以确认 | 第31-32页 |
(三) 救济措施规定不完善 | 第32-33页 |
(四) 个人信息被不当利用 | 第33-35页 |
四、民事电子送达疑难问题的理性破解 | 第35-43页 |
(一) 统一恰当的送达标准 | 第35-36页 |
1. 推定送达完成标准 | 第35-36页 |
2. “确认收悉”送达标准 | 第36页 |
(二) 细化电子送达操作规则 | 第36-38页 |
1. 建立统一电子送达平台 | 第36-37页 |
2. 送达文书制作标准统一化 | 第37-38页 |
(三) 完善电子送达配套措施 | 第38-39页 |
1. 完善公告送达的电子化运用 | 第38页 |
2. 电子送达前期的辅助化运用 | 第38-39页 |
(四) 律师事先获得授权可代为签收法律文书 | 第39页 |
(五) 完善电子送达救济制度 | 第39-43页 |
五、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