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弦脉理论及其在恶性肿瘤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 前言 | 第24-26页 |
| 1 弦脉的历史沿革 | 第26-35页 |
| ·先秦——理论萌芽 | 第26-28页 |
| ·以天人相应之理提出春脉弦 | 第26-27页 |
| ·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出肝脉弦 | 第27页 |
| ·依据弦脉柔和度判断肝病程度 | 第27-28页 |
| ·汉晋——切实应用临床 | 第28-31页 |
| ·弦脉临床意义凸显 | 第28-29页 |
| ·对弦脉体状加以规范 | 第29-30页 |
| ·脉分阴阳,弦脉为阴 | 第30-31页 |
| ·唐宋金元——理论创新 | 第31-33页 |
| ·弦脉主病理论不断丰富 | 第31-32页 |
| ·弦脉体状的描述同中有异 | 第32页 |
| ·弦脉为阳或阳中伏阴 | 第32-33页 |
| ·弦脉与六淫、七情理论充实 | 第33页 |
| ·明清——理论逐步完善 | 第33-35页 |
| ·弦脉与五脏的论述更为系统 | 第34页 |
| ·弦脉与疾病的论述更为详实 | 第34-35页 |
| 2 弦脉的基础理论 | 第35-61页 |
| ·弦脉相关问题 | 第35-37页 |
| ·弦脉的体状 | 第37-41页 |
| ·古代医家对弦脉脉象的描述 | 第37-40页 |
| ·近现代学者对弦脉脉图的描述 | 第40-41页 |
| ·弦脉形成机理 | 第41-43页 |
| ·气机郁滞 | 第41页 |
| ·肝失疏泄 | 第41-42页 |
| ·邪气内阻 | 第42-43页 |
| ·弦脉主病特点 | 第43-44页 |
| ·弦脉所主病证 | 第44-51页 |
| ·弦脉主痰饮 | 第44-46页 |
| ·弦脉主肝胆病 | 第46-48页 |
| ·弦脉主寒 | 第48-49页 |
| ·弦脉主虚 | 第49页 |
| ·弦兼脉主病 | 第49-51页 |
| ·弦脉常见的伴随症状 | 第51-57页 |
| ·疼痛 | 第51-55页 |
| ·烦 | 第55-56页 |
| ·发热 | 第56-57页 |
| ·弦脉相关病证常用药物 | 第57-61页 |
| ·风药 | 第57-59页 |
| ·酸甘药 | 第59页 |
| ·辛温(热)药 | 第59-60页 |
| ·苦寒药 | 第60-61页 |
| 3 弦脉在临床疾病的应用研究 | 第61-72页 |
| ·弦脉在疾病层次的应用研究 | 第61-64页 |
| ·弦脉与高血压病 | 第61-62页 |
| ·弦脉与冠心病 | 第62-63页 |
| ·弦脉与肝病 | 第63-64页 |
| ·弦脉在病证层次的应用研究 | 第64-72页 |
| ·临床各科弦脉常见病证 | 第64-67页 |
| ·临床各科弦脉常见病证用药特点 | 第67-72页 |
| 4 弦脉在恶性肿瘤的应用研究 | 第72-80页 |
| ·弦脉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第73-74页 |
| ·恶性肿瘤中弦脉形成机理 | 第74-77页 |
| ·中医学观点 | 第74-76页 |
| ·西医学观点 | 第76-77页 |
| ·恶性肿瘤中弦脉对辨证论治的借鉴意义 | 第77-78页 |
| ·推断疾病病机 | 第77页 |
| ·指导辨证施治 | 第77-78页 |
| ·推测疾病预后 | 第78页 |
| ·恶性肿瘤中弦脉相关病证用药特点 | 第78-80页 |
| ·侧重化痰软坚 | 第78-79页 |
| ·侧重理气开郁 | 第79-80页 |
| ·侧重疏肝散结 | 第80页 |
| 5 481例恶性肿瘤脉象资料统计分析 | 第80-92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 ·结果 | 第82-88页 |
| ·脉象与疾病的分析研究 | 第82-84页 |
| ·脉象与病证的分析研究 | 第84-86页 |
| ·脉象与病机的分析研究 | 第86-87页 |
| ·脉象与病程的分析研究 | 第87-88页 |
| ·讨论 | 第88-92页 |
| ·弦脉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 | 第88-89页 |
| ·弦脉对恶性肿瘤辨证分型的借鉴意义 | 第89-90页 |
| ·恶性肿瘤中弦脉所主病机 | 第90页 |
| ·弦脉在恶性肿瘤中多提示邪盛或病进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