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3-23页 |
·差异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差异沉降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研究现状的分析评价 | 第22-2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模式与特性分析 | 第26-48页 |
·路基差异沉降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土体变形性质分析 | 第26-27页 |
·差异沉降机理 | 第27-28页 |
·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 第28-47页 |
·有限元计算理论 | 第28-31页 |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31-32页 |
·地基性质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路基填筑高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34-36页 |
·路堤填料性质对沉降的影响 | 第36-39页 |
·路面结构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第39-41页 |
·填土前后挖方部分沉降变化规律 | 第41-43页 |
·施工时间对沉降的影响 | 第43-45页 |
·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结构与功能的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指标与标准 | 第48-61页 |
·国内外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 第48-51页 |
·国内差异沉降控制指标研究现状 | 第48-50页 |
·国外差异沉降控制指标研究现状 | 第50-51页 |
·基于路面结构的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第51-55页 |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影响的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52-53页 |
·不同差异沉降下路面结构破坏响应分析 | 第53-55页 |
·基于路面功能的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 第55-56页 |
·基于路面横坡差异沉降控制 | 第55页 |
·基于路面平整度差异沉降控制 | 第55-56页 |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分级标准 | 第56-59页 |
·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 第56-57页 |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确定 | 第57-58页 |
·差异沉降分级 | 第58-59页 |
·保阜高速公路高填路基差异沉降分级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第61-92页 |
·强夯法差异沉降处治 | 第61-67页 |
·强夯加固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强夯有效加固范围研究 | 第62-64页 |
·强夯应用及效果 | 第64-65页 |
·强夯施工参数确定 | 第65-67页 |
·山区高速公路构造物处差异沉降处治 | 第67-73页 |
·土工格栅有限元分析 | 第67-68页 |
·土工格栅对于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 | 第68-70页 |
·构造物处路基差异沉降处理措施 | 第70-73页 |
·山区高速公路填挖结合部差异沉降处治研究 | 第73-88页 |
·填挖交界路基病害机理和沉降计算 | 第74-79页 |
·土工格栅铺处置填挖交界处差异沉降 | 第79-82页 |
·土工格栅处理填挖交界差异沉降效果研究 | 第82-88页 |
·山区高速公路差异沉降分级处理措施 | 第88-90页 |
·差异沉降级别为"低"时地基处理方案 | 第88-89页 |
·差异沉降级别为"中"时地基处理方案 | 第89页 |
·差异沉降级别为"高"时地基处理方案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土工格栅处治路基不均匀沉降试验研究 | 第92-125页 |
·概述 | 第92-97页 |
·土工格栅概况 | 第92-93页 |
·土工格栅分类 | 第93-95页 |
·土工格栅加筋机理 | 第95-96页 |
·土工合成材料在处理路基差异沉降中的应用情况 | 第96-97页 |
·土工格栅处治路基不均匀沉降试验段方案与观测 | 第97-110页 |
·工格栅铺设竖向间距和挖方段铺设长度的分析 | 第97页 |
·对宛坪高速公路原有差异沉降设计施工方案及分析 | 第97-101页 |
·土工格栅处治填挖交界路基差异沉降试验段方案 | 第101-105页 |
·沉降观测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0页 |
·不同土工格栅处治填挖交界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 第110-123页 |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意义及发展 | 第110-111页 |
·土工离心试验模型原理 | 第111-113页 |
·试验设备 | 第113-115页 |
·试验方案 | 第115-117页 |
·模型制作和土工格栅模拟 | 第117-119页 |
·试验基本流程 | 第11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试验路铺筑与沉降观测 | 第125-148页 |
·试验路概况 | 第125-129页 |
·试验段选定 | 第125-128页 |
·选定试验段概况 | 第128-129页 |
·试验路方案 | 第129-133页 |
·原设计路基稳定性处理措施 | 第129-130页 |
·本文改进方案 | 第130-133页 |
·沉降观测方案 | 第133-138页 |
·沉降观测概况 | 第133-134页 |
·沉降观测位置选择 | 第134-135页 |
·沉降板和位移桩设置及沉降观测 | 第135-137页 |
·施工及观测注意事项 | 第137-138页 |
·试验路实施分析 | 第138-147页 |
·原地基清表和台阶开挖 | 第138-139页 |
·强夯实施分析 | 第139-140页 |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段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第140-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48-15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8-15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57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