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构造应力场力源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贵州高原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30页 |
·概述 | 第14页 |
·地形地貌 | 第14-16页 |
·地层岩性 | 第16-19页 |
·中、新元古界 | 第16-17页 |
·古生界 | 第17-18页 |
·中、新生界 | 第18-19页 |
·大地构造单元 | 第19-21页 |
·扬子陆块(Ⅰ) | 第19-21页 |
·华南褶皱系(Ⅱ) | 第21页 |
·主要构造体系 | 第21-26页 |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 第21-23页 |
·经向构造体系 | 第23-24页 |
·扭动构造体系 | 第24-26页 |
·构造运动发展简史 | 第26-30页 |
·先燕山时期 | 第28页 |
·燕山时期 | 第28-29页 |
·喜山时期 | 第29-30页 |
3 贵州高原构造演化动力力源问题 | 第30-44页 |
·概述 | 第30-31页 |
·全球性构造演化动力力源 | 第31-40页 |
·地球自转力 | 第31-34页 |
·极移力 | 第34-36页 |
·柯赖奥力 | 第36-38页 |
·日月引力 | 第38-39页 |
·太阳辐射 | 第39页 |
·潮汐应力 | 第39页 |
·应力松弛与应力集中 | 第39-40页 |
·板块边界力 | 第40-42页 |
·洋脊推力 | 第40-41页 |
·板块碰撞力 | 第41页 |
·俯冲板块负浮力 | 第41-42页 |
·板块牵引力与海沟吸引力 | 第42页 |
·其他不可再生应力 | 第42-43页 |
·热应力 | 第42页 |
·薄膜应力 | 第42-43页 |
·挠曲应力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贵州高原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44-72页 |
·概述 | 第44-45页 |
·贵州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 第45-51页 |
·构造应力状态的震源机制解 | 第45-47页 |
·贵州现今地应力状态的原位测量 | 第47-51页 |
·构造应力场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 第51-59页 |
·建立地应力场模型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地应力场数学计算模型 | 第52-54页 |
·地应力场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断裂构造的数学计算模型 | 第56-59页 |
·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72页 |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思路与步骤 | 第59-60页 |
·反演参照依据 | 第60-61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构造应力总体分布规律 | 第66-72页 |
5 贵州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工程意义 | 第72-84页 |
·概述 | 第72页 |
·基坑边坡开挖后错动台阶与地应力场的关系 | 第72-74页 |
·理论分析 | 第72-73页 |
·工程实例 | 第73-74页 |
·隧道、巷道、钻孔的缩径现象与构造应力场关系 | 第74-76页 |
·理论分析 | 第74-75页 |
·工程实例 | 第75-76页 |
·构造应力场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80页 |
·井壁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 第76-77页 |
·构造应力场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工程实例 | 第79-80页 |
·工程选址与构造应力场关系 | 第80-84页 |
·工程选址的原则 | 第81-82页 |
·董箐水电站工程枢纽布置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