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两地传统建筑文化比较--以陕西党家村、山西常家庄园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7页 |
| ·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时代变迁 | 第10-11页 |
| ·传统建筑在当代的处境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2 传统建筑概述 | 第17-41页 |
| ·何谓中国传统建筑 | 第17-25页 |
| ·独有的选址方式成就了中国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 第17-18页 |
| ·独有的结构模式成就了中国建筑独有的外貌型制 | 第18-23页 |
| ·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着一种生存理念 | 第23-25页 |
| ·传统建筑的类别 | 第25-32页 |
| ·按等级划分 | 第25-28页 |
| ·按地域划分 | 第28-30页 |
| ·按文化符号划分 | 第30-31页 |
| ·按历史年代划分 | 第31-32页 |
| ·北方明清民居建筑概述 | 第32-34页 |
| ·历史背景对建筑文化成型的影响 | 第34-36页 |
| ·何谓建筑文化 | 第34页 |
| ·建筑文化的历史性 | 第34-35页 |
| ·历史因素在传统建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 第35页 |
|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变模式 | 第35-36页 |
| ·地缘因素对建筑文化成型的影响 | 第36-39页 |
| ·什么是建筑中的地缘因素 | 第36-37页 |
| ·地缘因素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 ·传统建筑的价值与面临的危机 | 第39-41页 |
| ·传统建筑的价值 | 第39-40页 |
| ·传统建筑面临的危机 | 第40-41页 |
| 3 秦、晋两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及风土民情 | 第41-49页 |
| ·秦、晋地理特征对比——关中平原与晋中地区 | 第41-43页 |
| ·关中平原的地理特征 | 第41-42页 |
| ·晋中地区的地理特征 | 第42-43页 |
| ·秦、晋两地历史沿革概述 | 第43-47页 |
| ·韩城与党家村的历史沿革概述 | 第43-45页 |
| ·晋中地区及常家庄园的历史沿革概 | 第45-47页 |
| ·秦、晋风土民情概述——关中平原与晋中地区 | 第47-49页 |
| ·关中平原风土民情概述 | 第47页 |
| ·晋中地区风土民情概述 | 第47-49页 |
| 4 实例分析 | 第49-69页 |
| ·党家村建筑文化解读 | 第49-59页 |
| ·党家村的建筑形貌 | 第49-56页 |
| ·党家村背后的文化意蕴 | 第56-58页 |
| ·党家村所反映的当地人对宅居建筑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 第58-59页 |
| ·常家庄园建筑文化解读 | 第59-67页 |
| ·常家庄园的建筑形貌 | 第59-65页 |
| ·常家庄园背后的文化意蕴 | 第65-67页 |
| ·常家庄园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 第67页 |
| ·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 5 传统建筑文化对构建民族建筑的启示 | 第69-75页 |
| ·建筑是有灵魂的物质构筑物 | 第69-70页 |
| ·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 ·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70页 |
| ·建筑文化断代的后果 | 第70-72页 |
| ·我国建筑文化断代的原因 | 第70-71页 |
| ·本土建筑文化断代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72-75页 |
| 6 结论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图录索引 | 第81-83页 |
|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