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1.中医儿科疾病史文献研究 | 第10-51页 |
·秦汉三国时期 | 第10-11页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1-12页 |
·隋唐五代时期 | 第12-19页 |
·小儿常见病证 | 第12-16页 |
·小儿时行疾病 | 第16-18页 |
·五官科疾病 | 第18-19页 |
·两宋时期 | 第19-24页 |
·小儿疾病的分类 | 第19-20页 |
·小儿常见病 | 第20-24页 |
·金元时期 | 第24-31页 |
·痘、麻专科的分离 | 第25-26页 |
·对小儿常见病的认识 | 第26-29页 |
·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 | 第29-31页 |
·明清时期 | 第31-51页 |
·惊风 | 第31-32页 |
·疳证 | 第32页 |
·痘疹 | 第32-34页 |
·痘疮 | 第32-33页 |
·麻疹 | 第33-34页 |
·小儿杂病 | 第34-51页 |
2.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的探索 | 第51-59页 |
·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 第51-55页 |
·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 | 第55-56页 |
·对小儿年龄的分期 | 第56页 |
·关于小儿变蒸说 | 第56-59页 |
3.历代中医儿科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59-65页 |
4.中医儿科诊断辩证的发展演变 | 第65-79页 |
·战国及秦汉三国时期 | 第65-66页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66页 |
·隋唐五代时期 | 第66-67页 |
·两宋时期 | 第67-70页 |
·金元时期 | 第70-72页 |
·明代 | 第72-75页 |
·清代 | 第75-78页 |
·民国时期 | 第78-79页 |
5.中医儿科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探要 | 第79-101页 |
·战国及秦汉三国时期 | 第80页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80-81页 |
·隋唐五代时期 | 第81-82页 |
·两宋时期 | 第82-85页 |
·金元时期 | 第85-87页 |
·明代 | 第87-91页 |
·治疗原则及方法 | 第87-89页 |
·小儿推拿术的迅速发展 | 第89-90页 |
·痘疹之治 | 第90-91页 |
·清代 | 第91-100页 |
·治疗原则 | 第91-92页 |
·对痧痘惊疳四大症的治疗原则 | 第92-95页 |
·痘证的治则 | 第92-93页 |
·麻疹的治疗原则 | 第93-94页 |
·惊风的治疗原则 | 第94页 |
·疳证的治疗原则 | 第94-95页 |
·人痘接种术 | 第95页 |
·牛痘接种术 | 第95-96页 |
·种疹法 | 第96页 |
·多种治疗方法 | 第96-100页 |
·民国时期 | 第100-101页 |
6.中医儿科的历史总结和学术问题 | 第101-109页 |
·中医儿科历史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演进 | 第101-104页 |
·对儿科疾病种类的认识代有增加 | 第101-102页 |
·儿科理论探索渐趋深化 | 第102-103页 |
·历代儿科疾病的演变趋势 | 第103-104页 |
·中医儿科的分科基础和学术问题 | 第104-107页 |
·中医儿科的分科是临床特殊诊治要求的产物 | 第105-106页 |
·中医儿科分科的学术基础是不充分的 | 第106-107页 |
·中医儿科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学术忧思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