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海啸相关常识 | 第13-17页 |
| ·海啸定义 | 第13-14页 |
| ·海啸成因 | 第14-15页 |
|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 | 第15-16页 |
| ·海啸产生条件 | 第16页 |
| ·海啸类型 | 第16-17页 |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9-2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地震海啸及其初始位移场计算 | 第23-4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全球灾害及分布 | 第23-28页 |
| ·全球海啸灾害 | 第23-24页 |
| ·世界海啸分布 | 第24-25页 |
| ·历史数据统计 | 第25-28页 |
| ·初始位移场计算 | 第28-40页 |
| ·断层参数确定 | 第28-29页 |
| ·计算方法选取 | 第29-35页 |
| ·算例 | 第35-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越洋海啸数值模拟 | 第41-77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控制方程 | 第42-44页 |
| ·Boussinesq 方程 | 第42页 |
| ·线性浅水方程 | 第42-43页 |
| ·本文控制方程的选取 | 第43-44页 |
| ·计算方法及条件 | 第44-47页 |
| ·有限差分法 | 第44-47页 |
| ·条件确定 | 第47页 |
| ·算例 | 第47-75页 |
| ·1960 年智利海啸 | 第47-65页 |
| ·2004 年苏门答腊海啸 | 第65-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四章 近场海啸数值模拟 | 第77-119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非线性浅水方程 | 第77-79页 |
| ·计算方法及其条件限制 | 第79-101页 |
| ·计算方法 | 第79-86页 |
| ·条件确定 | 第86-90页 |
| ·计算区域的连续性 | 第90-101页 |
| ·算例 | 第101-117页 |
| ·2006 年12 月26 日台湾南部海域海啸 | 第101-110页 |
| ·琉球群岛附近海域设想海啸 | 第110-117页 |
| ·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五章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 | 第119-136页 |
| ·引言 | 第119页 |
| ·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119-121页 |
| ·必要性 | 第119-120页 |
| ·迫切性 | 第120-121页 |
| ·确定性海啸危险性分析 | 第121-129页 |
| ·划分我国附近海域潜在海啸源区 | 第121-126页 |
| ·确定潜在海啸源 | 第126-127页 |
| ·数值模拟 | 第127-128页 |
| ·波高值归一化 | 第128页 |
| ·结论 | 第128-129页 |
| ·概率性海啸危险性分析 | 第129-135页 |
| ·概率性海啸危险性分析定义 | 第129-130页 |
| ·概率性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130-132页 |
| ·珠三角地区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 | 第132-135页 |
| ·小结 | 第135-13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 ·结论 | 第136-137页 |
| ·展望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4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