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度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和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复位性能的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 ·钢筋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研究 | 第17-18页 |
|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18-20页 |
| ·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和问题 | 第20-2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的试验方案 | 第22-42页 |
| ·试件概况 | 第22-31页 |
| ·试件的形式及设计 | 第22-26页 |
| ·材料力学性能 | 第26-27页 |
| ·试件制作 | 第27-31页 |
| ·试验方法和加载制度 | 第31-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31-33页 |
| ·屈服和破坏的确定 | 第33-34页 |
| ·量测内容及量测方法 | 第34-36页 |
| ·量测内容 | 第34页 |
| ·量测方法 | 第34-36页 |
| ·试验过程 | 第36-37页 |
|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7-41页 |
| ·试件UPCD-1 | 第38-40页 |
| ·试件UPCD-2 | 第40-41页 |
| ·试件UPCD-3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68页 |
|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 第42-48页 |
|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2-45页 |
| ·骨架曲线 | 第45-48页 |
| ·承载力、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分析 | 第48-56页 |
| ·耗能能力 | 第48-50页 |
| ·延性 | 第50页 |
| ·承载力和刚度退化 | 第50-56页 |
| ·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和普通钢筋的应变 | 第56-59页 |
| ·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 | 第56-58页 |
| ·普通钢筋的应变 | 第58-59页 |
| ·复位能力 | 第59-61页 |
| ·复位能力的拟合模型 | 第61-66页 |
| ·复位能力系数与控制位移的关系模拟 | 第61-64页 |
| ·复位能力系数与预应力度的关系模拟 | 第64-66页 |
| ·本章结论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 | 第68-80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第68页 |
| ·有限元建模 | 第68-76页 |
| ·有限元单元的选取 | 第69-70页 |
| ·本模型所采用的本构关系 | 第70-73页 |
| ·有限元建模过程 | 第73-76页 |
|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76-78页 |
| ·本章结论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5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的复位性能 | 第80-84页 |
| ·复位能力系数的分析 | 第80-82页 |
| ·位移型复位能力系数 | 第80页 |
| ·曲率型型复位能力系数 | 第80-81页 |
| ·位移角型复位能力系数 | 第81-82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的复位能力系数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84-85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5-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