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 | 第12页 |
| ·乡村旅游成“三农”关注重点 | 第12-13页 |
|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 ·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展及发展进程 | 第14-21页 |
|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 ·实践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乡村旅游基础研究 | 第24-34页 |
|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性及核心 | 第24-28页 |
|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24-27页 |
| ·乡村旅游的特性 | 第27页 |
| ·乡村旅游的核心 | 第27-28页 |
| ·乡村旅游的资源构成要素与类型 | 第28-30页 |
| ·资源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 ·资源类型 | 第29-30页 |
|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和模式 | 第30-34页 |
| ·开发类型 | 第30-32页 |
| ·开发模式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乡村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 第34-45页 |
| ·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 | 第34-35页 |
| ·概念与内涵 | 第34-35页 |
| ·类型 | 第35页 |
| ·乡村旅游规划的支撑理论 | 第35-40页 |
| ·旅游规划三元论 | 第35-36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6页 |
| ·生态美学理论 | 第36-3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 ·系统理论 | 第38页 |
| ·闲暇游憩理论 | 第38-39页 |
| ·RMP 理论 | 第39-40页 |
| ·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 | 第40-42页 |
| ·自然环保原则 | 第40-41页 |
| ·乡土特色原则 | 第41页 |
| ·和谐生态原则 | 第41页 |
| ·良性互动原则 | 第41-42页 |
| ·社区参与原则 | 第42页 |
| ·乡村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 ·规划阶段划分 | 第42-43页 |
| ·规划阶段内容 | 第43-44页 |
| ·技术路线框架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 第45-70页 |
| ·乡村旅游形象规划 | 第45-49页 |
| ·现状问题分析 | 第46页 |
| ·形象定位前提研究 | 第46-47页 |
| ·形象定位确定原则 | 第47-48页 |
| ·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 第49-53页 |
| ·存在问题透视 | 第49页 |
| ·旅游资源产品化 | 第49-50页 |
| ·旅游产品差异化 | 第50页 |
| ·旅游产品体验化 | 第50-52页 |
| ·旅游产品系列化 | 第52-53页 |
| ·乡村旅游设施规划 | 第53-57页 |
| ·认清主要矛盾 | 第53页 |
| ·基础与服务协调配套 | 第53-54页 |
| ·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 | 第54-55页 |
| ·单轨与双轨功能复合 | 第55页 |
| ·乡土与文脉完美融合 | 第55-56页 |
| ·技术与生态相互支撑 | 第56-57页 |
|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 第57-61页 |
| ·反思:城市化的乡村景观 | 第57-58页 |
| ·乡村旅游景观之结构规划 | 第58-59页 |
| ·乡村旅游景观之功能分区 | 第59-60页 |
| ·乡村旅游景观之视觉设计 | 第60-61页 |
|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61-67页 |
| ·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影响 | 第62-63页 |
| ·乡村旅游的保护分区规划 | 第63-64页 |
| ·乡村旅游的旅游容量控制 | 第64-66页 |
| ·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措施 | 第66-67页 |
| ·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考 | 第67-70页 |
| ·社区参与规划及决策过程 | 第67-68页 |
| ·社区参与利益的分配过程 | 第68页 |
| ·社区参与教育和培训过程 | 第68页 |
| ·社区参与自然和文化保护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实践应用研究 | 第70-103页 |
| ·实践应用研究之一——三山岛乡村旅游规划 | 第70-92页 |
| ·现状调查与问题解析 | 第70-72页 |
| ·旅游形象定位与规划 | 第72-73页 |
|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 第73-78页 |
| ·旅游产品规划设想 | 第78-84页 |
|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第84-87页 |
|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 第87-89页 |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89-92页 |
| ·社区参与 | 第92页 |
| ·实践应用研究之二——新申农庄乡村旅游规划 | 第92-100页 |
| ·现状调查与问题解析 | 第92-93页 |
| ·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 第93-95页 |
| ·景观结构与节点规划 | 第95-96页 |
| ·旅游活动项目规划 | 第96-99页 |
|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第99页 |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99-100页 |
| ·应用案例之思考 | 第100-103页 |
| ·产品开发 | 第100-101页 |
| ·社区参与 | 第101页 |
| ·乡土特征 | 第101-102页 |
| ·功能分区 | 第102-10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5页 |
| 附录一:表格来源 | 第108页 |
| 附录二:图片来源 | 第108-110页 |
| 附录三:重要图片 | 第110-114页 |
| 附录四:苏州三山岛乡村旅游社区专项调查问卷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