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项目背景 | 第10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人脸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13-1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2 人脸检测算法 | 第16-45页 |
·人脸检测技术综述 | 第16-22页 |
·人脸特征 | 第16-17页 |
·人脸检测方法概述 | 第17-21页 |
·人脸检测算法小结 | 第21-22页 |
·本章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页 |
·基于积分图像的人脸检测算法及其改进 | 第22-39页 |
·矩形特征 | 第22-24页 |
·积分图像 | 第24-25页 |
·扩展的矩形特征 | 第25-26页 |
·提出新的矩形特征 | 第26-28页 |
·AdaBoost算法 | 第28-31页 |
·层叠分类器 | 第31-34页 |
·正面人脸检测系统 | 第34-39页 |
·基于人脸检测的眼睛检测系统 | 第39-44页 |
·Harr特征眼睛检测 | 第39-41页 |
·几何特征 | 第41-42页 |
·眼睛检测的应用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活动形状模型及其算法改进 | 第45-65页 |
·人脸模型 | 第45-46页 |
·活动轮廓模型 | 第45-46页 |
·ASM和AAM模型 | 第46页 |
·活动形状模型算法 | 第46-48页 |
·形状模型 | 第46-47页 |
·局部特征模型 | 第47-48页 |
·搜索过程 | 第48页 |
·活动形状模型的改进 | 第48-64页 |
·ASM快速标定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新的标定点工具 | 第49-51页 |
·Bootstraps方法 | 第51-52页 |
·标定点移动搜索方法的改进 | 第52-54页 |
·PCA分析与形状畸变修正 | 第54-59页 |
·肤色相似度图像建模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人脸性别识别研究 | 第65-85页 |
·性别识别的算法综述 | 第65-67页 |
·人脸图像预处理 | 第67-74页 |
·人脸图像几何归一化 | 第67-68页 |
·人脸有效区域获得方法 | 第68-73页 |
·人脸图像灰度归一化处理 | 第73-74页 |
·子空间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PCA+SVM | 第75-76页 |
·PCA+ICA+SVM | 第76-79页 |
·GABOR+ADABOOST+SVM人脸性别识别方法 | 第79-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5 人脸表情识别研究 | 第85-112页 |
·表情识别概述 | 第86-87页 |
·PPBTF算法 | 第87-95页 |
·基于模式图的纹理建模 | 第87-88页 |
·构建特征矢量 | 第88-90页 |
·模板的选择 | 第90-92页 |
·模式图(Pattern map) | 第92-93页 |
·纹理图像分割 | 第93-94页 |
·PPBTF算法特点 | 第94-95页 |
·表情识别系统 | 第95-96页 |
·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 第95-96页 |
·AdaBoost | 第96页 |
·SVM和AdaBoost的组合 | 第96页 |
·实验 | 第96-108页 |
·参数讨论 | 第96-97页 |
·两类表情识别实验方案 | 第97-102页 |
·实时表情识别系统 | 第102-103页 |
·光照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PPBTF中PCA和ICA的比较研究 | 第105-108页 |
·PPBTF和GABOR小波的比较 | 第108-112页 |
·Gabor小波变换 | 第108-110页 |
·识别率测试 | 第110-111页 |
·计算时间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6 人脸识别系统 | 第112-120页 |
·人脸识别发展现状 | 第112-114页 |
·国内外人脸识别理论研究机构 | 第112-114页 |
·国内外人脸识别系统产品发展现状 | 第114页 |
·人脸识别算法 | 第114-119页 |
·人脸特征表示 | 第115页 |
·零空间非线性判决分析(NKFDA) | 第115-117页 |
·人脸识别系统 | 第117-118页 |
·ORL人脸图像库描述 | 第118-119页 |
·人脸鉴别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 | 第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7 人脸识别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第120-132页 |
·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 第120-121页 |
·移动支付 | 第121-124页 |
·移动支付概述 | 第121-122页 |
·移动支付环节 | 第122-123页 |
·运营模式 | 第123-124页 |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 第124-125页 |
·无线链路威胁 | 第124页 |
·服务网络威胁 | 第124-125页 |
·终端威胁 | 第125页 |
·移动安全支付安全机制 | 第125-127页 |
·WPKI安全机制 | 第125-126页 |
·WPKI的结构 | 第126页 |
·基于WPKI的安全移动EC的安全框架 | 第126-127页 |
·基于WPKI的安全移动EC的实现 | 第127页 |
·无线终端的安全 | 第127-128页 |
·无线终端上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8 结论 | 第132-135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2-133页 |
·以后工作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