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9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3-20页 |
·重金属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效应 | 第13-15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第15页 |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 第16-19页 |
·国内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措施 | 第19-20页 |
·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 | 第20-23页 |
·冶金工业生产概况 | 第20页 |
·我国冶金工业的生产现状 | 第20-21页 |
·冶金工业周边环境中的重金属来源 | 第21-22页 |
·冶金工业生产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22-2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23-26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修复技术 | 第2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 第24-25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 第25-26页 |
·土壤重金属耐性植物与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 第26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植物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 | 第26-29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的植物——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资源 | 第26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潜力 | 第26-2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案设计 | 第29-3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0页 |
·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29页 |
·研究区域的冶金工业发展情况 | 第29-30页 |
·研究方案设计 | 第30-35页 |
·重金属元素的选择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3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5-4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5-37页 |
·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 | 第35-36页 |
·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 | 第36-37页 |
·试验仪器和试验试剂的选择 | 第37-39页 |
·试验仪器的选择 | 第37页 |
·试验试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试验仪器的工作条件 | 第38-39页 |
·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的指标测定 | 第39-41页 |
·土壤样品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39-40页 |
·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第4章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研究 | 第41-51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的基本性质 | 第41-42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的pH值 | 第41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的电导率 | 第41-42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的污染状况 | 第42-47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 | 第42-45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45-47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的评价 | 第47-50页 |
·基于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价 | 第47-49页 |
·基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价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冶炼厂周边地区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研究与分析 | 第51-107页 |
·冶炼厂周边地区采集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 | 第51-53页 |
·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分布情况 | 第53-79页 |
·不同采样区植物的重金属含量 | 第53-70页 |
·植物体内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 第70-73页 |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差异比较 | 第73-79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运特征 | 第79-98页 |
·植物对7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 | 第79-90页 |
·植物对7种重金属元素的转运能力 | 第90-98页 |
·小结 | 第98页 |
·铅锌冶炼厂周边地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 第98-104页 |
·植物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98-100页 |
·植物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