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基于《苏东坡传》开展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一)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基于《苏东坡传》研究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本研究中的理论探索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研究 | 第12-13页 |
(二)基于《苏东坡传》的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苏东坡传》中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的基础性研究 | 第17-35页 |
一、传记: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的文学突围 | 第17-20页 |
(一)真实性原则 | 第17-18页 |
(二)传主的选择 | 第18页 |
(三)传记的素材 | 第18-19页 |
(四)传记的写作方式 | 第19-20页 |
二、英语写作:封闭符号系统内的文化传播 | 第20-25页 |
(一)封闭系统内的文化传播 | 第20-21页 |
(二)《苏东坡传》中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 第21-22页 |
(三)《苏东坡传》中东西方共同文化概念的选择 | 第22-23页 |
(四)《苏东坡传》英语文本的创造性 | 第23-25页 |
三、符号化:《苏东坡传》作为传播载体的深层隐喻 | 第25-32页 |
(一)符号学介入林语堂文化传播思想的思考 | 第25-26页 |
(二)《苏东坡传》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 第26-27页 |
(三)苏东坡形象符号的复合性 | 第27-29页 |
(四)苏东坡人格构成的矛盾同一性 | 第29-31页 |
(五)林语堂的思想主张在苏东坡身上的投射 | 第31-32页 |
四、《苏东坡传》“原序”文化传播符码总纲的意义 | 第32-35页 |
(一)以此为乐——写作缘由——异代知己 | 第32页 |
(二)元气淋漓、富有生机——迷人的魔力——玩笑 | 第32-33页 |
(三)诗人、画家、百姓挚友——快乐——混合的人生观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个体主义:林语堂文化传播符号的概念突围 | 第35-39页 |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碰撞 | 第35-36页 |
二、道家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对接 | 第36页 |
三、林语堂个人主义思想的来源与体现 | 第36-37页 |
四、林语堂个人主义思想的中国文化本位论构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印象主义:林语堂搭建的中外艺术交流的桥梁 | 第39-44页 |
一、中国书画艺术与其所属的文化模式 | 第39-40页 |
二、“国画”一章的艺术简论意义 | 第40-41页 |
三、苏东坡:艺术修养的集大成者 | 第41-42页 |
四、节奏与中国艺术的美学抽象 | 第42-43页 |
五、艺术旨趣的哲学升华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欢乐人生:苏东坡与中华人生艺术的源流 | 第44-50页 |
一、快乐作为阐释符码 | 第44-46页 |
二、林语堂与苏东坡精神特征的内在联系 | 第46-48页 |
三、快乐作为一种生命状态 | 第48页 |
四、快乐人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传承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幽默:东西文化精神的异质同构 | 第50-57页 |
一、从人格构成来讲 | 第50-51页 |
二、从人际交往来讲 | 第51-52页 |
三、从文艺主张来看 | 第52-54页 |
四、从幽默的内部结构来看 | 第54-55页 |
五、从幽默的哲学意味来看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存在的升华:幸福与酒神的隐喻 | 第57-68页 |
一、“气”的中国本位文化论 | 第57-58页 |
二、伊壁鸠鲁主义者 | 第58-61页 |
三、酒神的微笑 | 第61-63页 |
四、现象学的超越 | 第63-66页 |
五、存在的突破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对当代文化传播的启示 | 第68-73页 |
一、高低语境:东西方的碰撞与火花 | 第68-69页 |
二、取舍之间:文化传播的界与度 | 第69-71页 |
三、微观史学的启示:中国人文精神的隐秘简史 | 第71页 |
四、内外之间:本土性与全球化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一、著作类 | 第75-76页 |
二、论文类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