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消费信贷概述 | 第10-21页 |
第一节 消费信贷的含义及发展概况 | 第10-15页 |
一、消费信贷的具体内涵 | 第10-12页 |
二、消费信贷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三、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消费信贷的基本特征 | 第15-17页 |
一、贷款主体不同 | 第15页 |
二、贷款对象不同 | 第15页 |
三、贷款用途不同 | 第15-16页 |
四、贷款期限不同 | 第16页 |
五、贷款金额不同 | 第16页 |
六、贷款利率不同 | 第16页 |
七、贷款风险不同 | 第16-17页 |
八、贷款的流通性不同 | 第17页 |
第三节 消费信贷的种类 | 第17-21页 |
一、消费信贷按不同标准进行的种类划分 | 第17-18页 |
二、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种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特点和种类 | 第21-24页 |
一、风险及信用风险概念 | 第21-22页 |
二、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三、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种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一、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24-25页 |
二、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法学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加强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法律防范的必要性 | 第26-32页 |
一、大力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客观需要 | 第26-28页 |
二、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28-30页 |
三、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客观需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现状 | 第32-42页 |
第一节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32-38页 |
一、恶意违约的表现形式 | 第32-36页 |
二、被迫违约的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三、理性违约的表现形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 | 第38-42页 |
一、社会整体信用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二、无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 | 第39页 |
三、专业的个人信用社会调查评估机构缺位 | 第39-40页 |
四、个人信用失信惩罚法律制度缺失 | 第40页 |
五、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保险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40页 |
六、银行缺少对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监控法律制度和经验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外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42-52页 |
第一节 理性违约和恶意违约信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安排——国外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法律制度 | 第42-48页 |
一、国外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 第43-44页 |
二、国外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及其规制 | 第44-45页 |
三、国外个人信用征信的监管 | 第45-46页 |
四、国外个人信用失信惩罚法律制度 | 第46-47页 |
五、国外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被迫违约信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安排——国外消费信贷保险法律制度 | 第48-52页 |
一、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法律制度 | 第49页 |
二、欧洲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法律制度 | 第49-50页 |
三、国外的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法律制度 | 第50页 |
四、国外消费信贷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我国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2-68页 |
第一节 构建全社会共享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法律制度 | 第52-60页 |
一、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二、制定《个人信用信息法》 | 第54-59页 |
三、修改现行法律规范与《个人信用信息法》不相适的规定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完善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法律制度 | 第60-65页 |
一、我国现行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法律规范及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二、完善《保险法》对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规定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完善《商业银行法》中的信用风险监控制度 | 第65-68页 |
一、增设审贷分离制度 | 第65-66页 |
二、确立对消费者信用的实时监控制度 | 第66页 |
三、规定消费信贷信用风险防范责任制度 | 第66-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