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传播体微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 引言 | 第11页 |
2 传播体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5页 |
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6页 |
2 研究材料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第三章 豆科种子微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22-42页 |
1 观察结果 | 第22-28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28-33页 |
·种皮纹饰类型的划分 | 第28-29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29-33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与属间关系 | 第29-30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属内的变异及分类学意义 | 第30-33页 |
图版、图版说明 | 第33-42页 |
第四章 龙胆科种子微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42-50页 |
1 观察结果 | 第42-44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44-48页 |
·种皮纹饰类型的划分 | 第44-46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46-48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与属间关系 | 第46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属内的变异及分类学意义 | 第46-48页 |
图版、图版说明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玄参科种子微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50-63页 |
1 观察结果 | 第50-54页 |
2 分析讨论 | 第54-58页 |
·种子表面纹饰类型的划分 | 第54-55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55-58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与属间划分 | 第55-56页 |
·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各属内的变异及分类学意义 | 第56-58页 |
图版、图版说明 | 第58-63页 |
第六章 菊科果实微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63-91页 |
1 观察结果 | 第63-75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75-80页 |
·瘦果表面微形态类型的划分 | 第75-77页 |
·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77-79页 |
·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与属间关系 | 第77页 |
·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在属内变异及分类学意义 | 第77-79页 |
·各属果皮微形态特征的保守性 | 第79-80页 |
图版、图版说明 | 第80-91页 |
第七章 莎草科果实微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91-99页 |
1 观察结果 | 第91-93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93-96页 |
·果皮纹饰类型的划分 | 第93页 |
·果皮微形态特征与属间关系 | 第93页 |
·果皮微形态特征在属内的变异及分类学意义 | 第93-96页 |
图版、图版说明 | 第96-99页 |
第八章 传播体表面微形态结构的适应性意义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