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转化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10-18页 |
·组织培养的概述 | 第10-12页 |
·植物组织培养国内外概况 | 第12-13页 |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第13-15页 |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 第15-18页 |
·紫苏概况 | 第18-19页 |
·紫苏植物学特征 | 第18页 |
·紫苏的分布及栽培现状 | 第18页 |
·紫苏有效成分及其功效 | 第18-19页 |
·紫苏组织培养再生及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19-21页 |
·紫苏再生系统的类型 | 第19-20页 |
·紫苏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紫苏遗传转化研究 | 第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植物激素诱导紫苏的离体再生 | 第24-25页 |
·培养条件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其他因素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26页 |
·再生芽的生根与移栽 | 第26页 |
·紫苏转基因初步研究 | 第26-27页 |
·试验观察结果及数据统计 | 第27-29页 |
·试验结果统计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植物激素诱导紫苏的离体再生 | 第29-36页 |
·不同消毒方法对紫苏污染及萌发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浓度BA 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浓度BA 和NAA 配比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浓度BA 和IAA 配比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D 处理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4-36页 |
·培养条件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6-39页 |
·暗培养时间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光周期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苗龄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碳源及添加量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9页 |
·其他因素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9-41页 |
·AgNO_3 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基因型对紫苏再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再生芽的生根和移栽 | 第41-42页 |
·紫苏转基因初步研究 | 第42-45页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42-43页 |
·共培养时间及抑菌剂浓度的确定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植物激素 | 第45页 |
·暗培养及光周期 | 第45-46页 |
·苗龄 | 第46页 |
·碳源 | 第46页 |
·AgNO_3 | 第46-47页 |
·基因型 | 第47页 |
·卡那霉素 | 第47-48页 |
·羧苄青霉素 | 第48-4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试验结论 | 第49-50页 |
·展望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