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两汉时期《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16-40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及诠释文献概况 | 第16-21页 |
一、西汉 | 第16-19页 |
二、东汉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评议类《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21-40页 |
一、评议者生平 | 第22-27页 |
二、文献资料状况 | 第27-31页 |
三、评议内容 | 第31-36页 |
四、个人特色及整体面貌 | 第36-40页 |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40-80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及诠释文献概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评议类《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41-57页 |
一、评议者生平 | 第41-49页 |
二、文献资料状况 | 第49-50页 |
三、评议内容 | 第50-54页 |
四、个人特色及整体面貌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注释类《史记》诠释文献——《史记集解》研究 | 第57-80页 |
一、作者生平 | 第58-60页 |
二、文献征引 | 第60-66页 |
三、训释内容及训释方法 | 第66-72页 |
四、考辨正误 | 第72-75页 |
五、校勘 | 第75-76页 |
六、辨伪和辑佚 | 第76-78页 |
七、不足 | 第78-80页 |
第三章 隋唐时期《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80-127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及诠释文献概况 | 第80-82页 |
第二节 评议类《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82-96页 |
一、评议者生平 | 第82-87页 |
二、文献资料状况 | 第87-91页 |
三、评议内容 | 第91-94页 |
四、个人特色及整体面貌 | 第94-96页 |
第三节 注释类《史记》诠释文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研究 | 第96-127页 |
一、作者生平 | 第97-99页 |
二、文献征引 | 第99-106页 |
三、训释内容及训释方法 | 第106-115页 |
四、考辨正误 | 第115-118页 |
五、校勘 | 第118-119页 |
六、目录、辨伪和辑佚 | 第119-123页 |
七、其它 | 第123-125页 |
八、不足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宋、金时期《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127-201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及诠释文献概况 | 第127-131页 |
一、北宋 | 第127-128页 |
二、南宋 | 第128-130页 |
三、金代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评议类《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131-187页 |
一、评议者生平 | 第131-155页 |
二、文献资料状况 | 第155-168页 |
三、评议内容 | 第168-178页 |
四、个人特色及整体面貌 | 第178-187页 |
第三节 解题类《史记》诠释文献研究 | 第187-194页 |
一、解题者生平 | 第188-191页 |
二、文献资料状况 | 第191-193页 |
三、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 | 第193-194页 |
四、小结 | 第194页 |
第四节 考证类((史记》诠释文献——《史记辨惑》研究 | 第194-201页 |
一、作者生平 | 第195页 |
二、研究内容、学术贡献与局限 | 第195-201页 |
第五章 本时段《史记》诠释有关问题考论 | 第201-223页 |
第一节 “太史公”是否为官职 | 第201-205页 |
第二节 《史记》正本可能不藏于太史处 | 第205-209页 |
第三节 《史记》早期的流传情况 | 第209-215页 |
第四节 隋前《史记》诠释中班马优劣观的变化 | 第215-218页 |
第五节 唐代《史记》诠释中的文学取向 | 第218-219页 |
第六节 宋学对《史记》诠释的影响 | 第219-223页 |
结束语 | 第223-2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4-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0-23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