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上篇 | 第13-81页 |
1 前言 | 第14-34页 |
·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概述 | 第14-25页 |
·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选择性和生物活性 | 第15页 |
·微管蛋白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 | 第15-25页 |
·芒果炭疽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微管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α,β-微管蛋白结构和功能 | 第27-28页 |
·γ-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8-30页 |
·微管相关蛋白质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页 |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供试药剂及试剂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46页 |
·标本的采集与分离 | 第35页 |
·单孢纯化及菌株保存 | 第35-36页 |
·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鉴别与测定方法 | 第36页 |
·抗性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6-37页 |
·抗性菌株的性质研究 | 第37-38页 |
·芒果炭疽病菌两条?-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38-44页 |
·芒果炭疽病菌tu62 基因突变与抗药性发生的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9页 |
·抗药性研究结果 | 第46-52页 |
·我国芒果主产区芒果炭疽病菌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 第46页 |
·抗、感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和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6-49页 |
·抗、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比较 | 第49页 |
·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9页 |
·芒果炭疽病菌抗、感菌株的竞争力比较结果 | 第49-52页 |
·芒果炭疽病菌tub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2-69页 |
·芒果炭疽病菌tu61 基因的克隆 | 第52-59页 |
·芒果炭疽病菌tu62 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59-66页 |
·芒果炭疽病菌tu62 基因的突变与抗药性发生的关系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我国热带地区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形成概况 | 第69-70页 |
·抗药性菌株的性质 | 第70页 |
·抗药性治理有关问题 | 第70页 |
·芒果炭疽病菌?-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与抗药性形成的关系 | 第70-71页 |
5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下篇 | 第81-174页 |
1 前言 | 第82-100页 |
·绿僵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 | 第82-83页 |
·绿僵菌的形态特征 | 第82页 |
·绿僵菌的生物学 | 第82-83页 |
·绿僵菌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 第83-89页 |
·等位酶图谱及血清学研究 | 第84页 |
·RAPD 和 RFLP 技术的研究 | 第84-86页 |
·rDNA 序列测定 | 第86-89页 |
·绿僵菌的生物防治应用 | 第89-93页 |
·防治蝗虫 | 第90-91页 |
·防治甘蔗主要害虫. | 第91-92页 |
·防治天牛 | 第92页 |
·防治其他害虫 | 第92-93页 |
·真菌抗药性工程菌株构建的研究进展 | 第93-94页 |
·绿僵菌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 第94-97页 |
·利用有性循环和原生质体融合方面 | 第94页 |
·绿僵菌的遗传工程 | 第94-97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7-100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7-98页 |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8-99页 |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99-100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0-1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0-102页 |
·实验昆虫 | 第100页 |
·药品、试剂及工具酶 | 第100-10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01页 |
·培养基 | 第101-10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124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研究 | 第102-105页 |
·绿僵菌两类菌株(MA 和 MB)的分类地位研究 | 第105-108页 |
·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紫外线的照射与抗药性变化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金龟子绿僵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109-1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53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研究 | 第124-129页 |
·菌株的分离 | 第124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124-126页 |
·绿僵菌生长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126-127页 |
·对椰心叶甲的致病力测定结果及田间防治效果 | 第127-129页 |
·绿僵菌两类菌株(MA 和 MB)的分类地位研究 | 第129-135页 |
·MA4 和 M87 菌株 IT51-5.85-IT52 区域克隆及测序结果 | 第129-130页 |
·MA4 和 M87 菌株的进化树构建及其分类地位 | 第130-135页 |
·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紫外线的照谢与绿僵菌抗药性变化的关系 | 第135-137页 |
·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 第135页 |
·绿僵菌的紫外光诱变抗性结果 | 第135页 |
·绿僵菌诱变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 第135-136页 |
·各诱抗菌株对紫外光的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136-137页 |
·金龟子绿僵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37-153页 |
·载体的构建及其鉴定 | 第137-142页 |
·金龟子绿僵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142-146页 |
·转化子的 PCR 检测及其产物的测序结果 | 第146-149页 |
·转化子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 第149-150页 |
·转化子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150-151页 |
·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151-152页 |
·转化子对椰心叶甲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152-153页 |
4 讨论 | 第153-162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研究 | 第153页 |
·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研究 | 第153-154页 |
·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紫外线的照谢与绿僵菌抗药性变化的关系 | 第154-155页 |
·关于绿僵菌的遗传转化体系 | 第155-159页 |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 T- D N A 转化绿僵菌遗传体系建立的意义 | 第155-156页 |
·多菌灵抗性标记载体的构建 | 第156-158页 |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 T-DNA 转化绿僵菌遗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158-159页 |
·关于对转化子的分析 | 第15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转化子对苯菌灵的抗性水平 | 第160页 |
·转化子的毒力降低 | 第160-161页 |
·启动子的利用 | 第161页 |
·工程菌株的安全性 | 第161-162页 |
·本项目的设想 | 第162页 |
5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63-174页 |
发表相关的论文 | 第174-175页 |
附录 缩略词表和英汉对照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