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哲学误读与社会学阐释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39页 |
一、现代性研究中方法论反思的首要性 | 第11-14页 |
二、西方近代哲学的谱系 | 第14-17页 |
三、现代理性返回自身的运动 | 第17-19页 |
四、现代性的困境与文化哲学的出场 | 第19-23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36-39页 |
第一章 现代性的哲学误读及其思想来源 | 第39-66页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性理论中的思维定式 | 第40-51页 |
定式之一:整体主义 | 第40-43页 |
定式之二:进化论 | 第43-45页 |
定式之三:阶段论 | 第45-47页 |
定式之四:历史进步主义 | 第47-48页 |
定式之五:哲学迷信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对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 第51-64页 |
一、意识哲学的历史叙事 | 第52-54页 |
二、思辨哲学的历史叙事 | 第54-57页 |
三、实践哲学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 第57-60页 |
四、非理性对理性同一性的解构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章 经典社会学的现代道德阐释 | 第66-111页 |
第一节 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 | 第66-89页 |
一、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 | 第67-71页 |
二、现代性的道德特征 | 第71-76页 |
三、国家的道德义务和公民道德 | 第76-80页 |
四、宗教与社会 | 第80-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伦理宗教与现代性的诞生 | 第89-111页 |
一、韦伯的方法 | 第90-92页 |
二、巫术宗教与伦理宗教 | 第92-95页 |
三、儒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 第95-99页 |
四、传统中国的宗教与社会结构 | 第99-102页 |
五、传统中国与现代性的缺失 | 第102-105页 |
六、伦理宗教与资本主义的诞生 | 第105-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三章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语法转换 | 第111-169页 |
第一节 货币经济与现代文化的特征 | 第112-129页 |
一、价值实践和抽象价值 | 第112-115页 |
二、现代社会的“拜金主义” | 第115-119页 |
三、反对一切形式——现代性的文化特征 | 第119-122页 |
四、现代性的宗教 | 第122-125页 |
五、西美尔的学术影响 | 第125-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知识—权力与现代规范体制 | 第129-141页 |
一、考古学的方法 | 第129-131页 |
二、现代社会的规训体制 | 第131-136页 |
三、哈贝马斯与福柯 | 第136-139页 |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 | 第141-156页 |
一、风险的产生及其后果 | 第142-147页 |
二、当代社会的个体化机制 | 第147-152页 |
三、政治冷漠和亚政治 | 第152-155页 |
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现代理性对道德的遮蔽 | 第156-169页 |
一、大屠杀的社会学 | 第156-160页 |
二、“原初道德”与“后现代道德” | 第160-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结语 | 第169-178页 |
一、作为“他者”的现代性 | 第169-171页 |
二、现代性批判的可能性 | 第171-173页 |
三、作为思维范式的文化哲学 | 第173-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4页 |
后记 | 第184-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187页 |
详细摘要 | 第187-202页 |